寒冬时节,陕西安康汉阴县观音河镇的猕猴桃产业园里呈现出一片火热的繁忙景象,果农们正在除草清园、翻地施肥、整形修剪,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明星”产业,毛茸茸的猕猴桃已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
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
汉阴县观音河镇自2017年起,借助全省猕猴桃“东扩南移”的机遇,7年里共发展2800余亩。产业发展之初,呈现小散弱、管护水平不一、销售渠道不共享等问题。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参与产业发展的力量越来越多,为了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合力,该镇结合实际情况成立猕猴桃产业链党委,着力解决“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问题。
该镇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方式,通过产业链党委引领,明确各个工作小组职能职责,按照产业链党委定、人大代表联络站督、产业合作社干、政协委员工作室帮的职能定位,形成猕猴桃产业链“一链四责”工作模式,产业发展联动效应逐渐凸显,实现了产业有人管、有人干、有人问、有人帮的发展新局面。
以人才链串起服务链
义兴村是该镇第一批开始种植猕猴桃的村,全村共种植猕猴桃440余亩。目前已丰产挂果300余亩,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上升的管护成本以及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能在群众中顺利推行“返租倒包”模式,发挥党员、人大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身为党员、人大代表的王诗伟,按照“先包一块、先行示范”的思路,主动承包村集体10余亩产业园,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以“晾晒成绩”的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他的示范带头下,全村共有10户签订了2025年的承包合同,共计50余亩。
家在义兴村的王诗洲,承包村集体10余亩猕猴桃,缺产业管护技术是他也是广大果农面临的最大困难。为解决农户承包的后顾之忧,确保产业园管护到位,该镇组建技术培训队,利用“田间课堂”对产业大户和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培育更多乡土技术人才。果农们也可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直接向技术员反映问题,根据不同问题,按照“一链四责”工作模式责任划分,点对点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保障。
以创新链串起发展链
产业要做大做强,除了在猕猴桃鲜果产量上寻求破局,还要厚植、拓宽市场“沃土”。为进一步提高鲜果经济价值,观音河镇精准找到了观音河猕猴桃具有的六大特色,即生长在北纬33°黄金气候带、产自中国硒谷、生长在湿地公园里、与朱鹮共生、喝山泉水长大、生态有机管理,顺利通过68项农残无残留检测,获得富硒食品及绿色食品A级认证,注册了“绿生猕”商标,多次在猕猴桃大会上获得“金果奖”殊荣。同时巧妙运用新媒体平台,利用小视频,在网络媒体、电影院、户外大屏等平台上投放广告,迅速吸引大众的目光,采取“干部+企业+能人”模式,组建“千人营销队”,2024年全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礼盒6100余盒、鲜果10000余斤,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带动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
除了鲜果销售火爆,该镇延链补链推出了NFC鲜榨果汁、猕猴桃酿果酒等一系列新产品,弥补了产业发展中没有中高端商品的空白,不仅收益增加,果农们的收入也有了保障,为整个猕猴桃产业注入了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未来,汉阴县观音河镇猕猴桃产业将不断创新拓展,优化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壮大产业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祝志山)
责编:古可
编辑: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