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距紫阳县城26公里,因清代跨东、 西权河修建的两座木凉桥而得名。全镇总面积为150.77平方公里,东接双桥镇,南与四川万源县庙子乡相邻,西连高滩镇,北邻芭蕉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人口5382户20520人。镇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有“田园生态小镇”之美誉。
省级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高桥镇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持续减量”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职责明确、重点突出、群众积极参与。
强化组织领导。该镇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建设工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发实施方案,编制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细化分解工作内容,分别与9个村2个社区细化目标、细化责任,抓好落实,夯实村组责任,明确目标任务,明确任务清单,通报考评工作进度。主要领导经常到村到点督导工作、化解矛盾难题,确保垃圾治理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完善配套设施。按照“户入桶,村收集,镇运转”,集镇农村环卫一体化工作机制要求,在全镇设置分类收集点80处,配发垃圾桶300多个,从源头开展分类减量,购置垃圾压缩转运车2辆、洒水车2辆、垃圾转运三轮车4辆,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规划各村建设垃圾回收站1处,对可以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全镇建设垃圾银行1个,落实积分兑换制度,从源头分类减量,生活垃圾步入了分类收集、及时转运、无害化处理的良性轨道。
常态整治保洁。狠抓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推进美丽庭院、美丽社区、美丽乡村“三美”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扎实开展“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行动,我镇开展“我动手、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人居环境微改造、微自治、微文化、微经济“四微”的模式,坚持常态化清理生活垃圾、做好日常保洁,整治乱堆乱放、脏乱差,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据统计,全镇累计开展各类整治活动100余次、清理“私搭乱建”100余处、垃圾80余吨、改造宜居示范农房60户、完成改厕33户、在道路沿线种植各类绿植花卉12000余株,完成绿植草地8000余平方米。
夯实队伍力量。按照规范选聘,从严管理、强化考核的要求,为11个村(社区)选聘保洁员149名。组织现场培训30余场次,细化目标任务,分片划区明责,跟进量化考核,绩效挂钩。不定期组织开展环卫保洁志愿活动,配发保洁服装,保洁工具100余件(套)。保洁队伍数量素质,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
深入宣传教育。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生产卫生习惯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水平的基础,转变观念是难题。高桥镇利用基层治理网格,通过入农户、进院坝、开会议、推微信等方式,110余名网格员对辖区常住户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深入开展“垃圾治理,绿色生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各类集中宣传活动60余场次,受众3000多人次;推送工作动态、操作规范等100余篇次,通过垃圾分类积分兑换道德银行奖品的激励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学习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积极参与环卫保洁。
构建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以科学的制度机制为保障。高桥镇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违法倾倒垃圾吹哨制度、门前卫生四包制度、清扫保洁管理制度等系列长效机制,抓早抓小,落细落实,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化、常态化、规范化,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山水田园幸福高桥。(任继尚)
责编:曾祥秋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