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巴山向来是中国交通的南北大碍。长安作为古代政治经济的一个中心,也是交通的大枢纽,从巴蜀、楚地进入长安的道路虽艰难却非常重要,政治、军事的进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都要通过这些古道。古人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秦巴大山中的路网,今天的修路人继承了道路的遗产,许多国省干线道路或地方乡村道路都是原有古道的升级版本,它们共同写就了交通史上的传奇。这些道路已成为历史的坐标,标记着王朝的变迁与人世的沉浮,岁月历久,韵味深厚,道路早已沉淀为文化。
翻越秦岭通往巴蜀的道路主干线,由“北四南三”七条蜀道组成,翻越秦岭由东到西依次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故道),再翻巴山,南面又接上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三条主干线。翻越秦岭进入楚地江汉平原,则是从蓝田走武关道(商於道)。另有山岭中的间道互为连通,大的线路有连云栈道连接着陈仓道与褒斜道;子午道越过秦岭梁又分出过石泉去安康与过宁陕去汉中的两条支线;小的线路则有磻溪小谷道这种山谷间道。翻越秦岭的道路自古就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山区路网,在这些古道路网的基础上孕育出今天的交通主干线和乡村道路。如今,陕西省建成了翻越秦岭的三条铁路、一条高铁、五条高速公路,这些现代化的道路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前人探索开拓的交通通道。
在我们对这些古道的探索中,更多的发现浮现眼前。古人对道路选线的考量不仅在地理上用功,也在文化思想上用心。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子午道与秦直道共同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长安以北的子午岭、秦岭南麓的直水(池河),以及西乡的子午镇……沿用至今的地名是解读古人交通规划思想的一连串密码。褒斜道、陈仓道、武关道在漫长的使用中已然形成诗词文章与书法的长廊。傥骆道闪退出历史舞台,湮没在深山丛林中,种种谜团已成传奇。
重走这些古道,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既在我们的经验之中,又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走在这些古道上,我们获得了与前辈的某种神交,感受着他们感受过的美妙瞬间。
子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因穿越子午谷,正南北向而得名。东汉及唐曾一度成为国家驿道。它辟为驿道的时间虽短,但其交通作用却持续不断。子午道险峻快捷,历史上常被用于军事进攻的道路。
子午,意思是正北正南。子午道便是自长安翻越秦岭正南的道路。子午道的命名始于西汉末王莽时,而它的开通可能早在秦昭襄王时。子午道路线“从杜南入蚀中”,从今天西安城南的杜城向南进入子午峪,沿子午河走到秦岭北麓的喂子坪,接上210国道,沿沣河走到七里沟,过分水岭。岭南分出两条河源,一条长安河,一条池河,子午道也沿这两条河分岔为两条线:沿池河到石泉的是汉魏晋时的旧路;走210国道去宁陕的是六朝后的新路,这条路上有个村子就叫“新路村”。新旧两条路到西乡的子午镇汇合,西乡子午镇刚好与北口长安区的子午镇南北呼应。这里也是子午河入汉江口,从这里,子午道沿汉水过金水、龙亭、洋县、城固,到汉中,接上了米仓道。走石泉那条子午旧路则接上了荔枝道向重庆方向发展,因此,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路是从荔枝道走上子午道进入长安的。
子午道是翻越秦岭的四条蜀道中最东边一条,这边山高险峻,更加难行,因此承平时期人们多取眉县、陈仓那边的褒斜道、故道、连云道入汉中去四川。子午道则多用于军事上的战术移动。
如今西安城区就有子午大道,自丈八东路向正南延伸。从子午大道向正北望去,恰好是汉长安城遗址,此道当为汉代长安城的正南道路。
子午大道便是子午古道发展而来的,老路自西安南关的车马店开始,经二府庄、杜城、温国堡、过潏河、滈河、黄良镇、子午镇,入子午峪。如今子午大道上还有杜城、温国堡、黄良这些古老的地名,温国堡村南过潏河还有一座5孔石桥“温国桥”便是子午道之桥。
旧时,人们取子午道南行,必经香积寺,香积寺过后,到了环山线,南山赫然眼前。子午大道跨过环山线,直入终南山子午峪。如今的子午古道六七米宽,错车、停车确实困难。新铺装的道路沿子午河布设,高悬于河床数米。进峪不多时,一座小桥架过子午河,是左宗棠致力于西北防务时所修,叫“左公桥”。过桥便是另一座山,与其他古道相连通,可去小五台、尖山到土地梁。
再前行,一道闸坝横在子午河上,是子午水库,水库中没有蓄水,河流自然流淌。半个小时,走到拐儿崖的时候,路侧开一口,可下河玩水。沿河行走,发现河边一条清晰的古道,仅容一人一狗前行。河水漫过人工开凿过的巨石,上有一条条不规整的石阶,古道与流水、森林融为一体,已难辨识。然而,村民或“驴友”仍在使用这些道路,人们的踩踏使古道一直用到今天。拐儿崖这一段,因杜甫一首诗的摩崖石刻而闻名。杜甫走到玄都坛时,顺道拜访一位道友,写了《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传说玄都坛是汉武帝祭天的地方,乃道教名胜,古时道观如云占领了这座山。后来,众道观衰落,仅剩一处玄都坛遗址。极目四望是山峦的海洋,红叶、绿叶、黄叶交错晕染得秦岭秋色盎然,果然“致身福地何萧爽”。同时望见山中土路纵横延伸,古道处处可联通,山峦重重可通达,这蜀道原不是一条路,而是秦岭山中的路网。
金仙观再往前,便是土路了。跟着徒步的人们走到土地梁,一小块草甸子立着一个四通八达的路标,此处是山中古道的十字路口,向北可通金仙观、子午峪口,东可去尖山、抱龙峪、小五台,西可去黄峪寺的高山营地,南可去小三湾,即走上子午古道。步行下土地梁,十分钟便走到小三湾村,从这村开始有窄小土路可基本行车了,到碌碌坪村,开始有水泥或沥青路面,过核桃沟、砭子口、摘儿岭到枣岭村,又是个三岔路,向西走到沣河边,上210国道,便到喂子坪,溯沣水源头,到分水岭翻越秦岭主峰。村里老人说,旧时沣峪口水大,常常冲毁道路,因此,人们择子午峪而行。20世纪50年代,取道沣河修通210国道翻越秦岭,沣峪口到喂子坪这段才变成了通畅大道,子午峪这段倒成乡村小路。从喂子坪沿210国道再南行,到红岩子一带的子午古道遗迹有颇多保存。
子午道翻越秦岭南北两侧有两处咽喉关锁,岭南有长尺峡,岭北最为险峻,有子午关,也叫石羊关。秦惠王伐蜀在石羊关设军寨,有守关士卒在此住下,是为今天关石村最早的村民。子午道过秦岭正脊后,不再走正南方向,折向西南往宁陕或石泉去,到西乡子午镇再走东西方向去汉中。
子午道“新路”上有一处关隘——五谷关,清嘉庆年间,为防教匪,官府在此关设宁陕厅,有安宁陕西的意思,这便是宁陕县的由来。宁陕江口镇至西乡子午镇间的子午道旧路上古道遗迹颇多,特别是月河坪到太山庙(月太公路)20公里至40公里间存留栈道、栈孔、古石阶路及碑刻遗迹较密集。
因子午道后半程有过宁陕或走石泉的新旧路分岔线,成为子午道的一个特点。实地走一走子午道,何止是这两条大分岔,许多小的分岔线路也都走得通,甚至可以串联到其他古道上。这些特点为今天玩穿越的“驴友”提供了绝佳的线路,特别是接近西安的秦岭北麓浅山一带,各峪口相互连通,发展为成熟的穿山徒步线路,古道不但没有被废弃,在如今承平的日子,还成为户外爱好者的好去处。
从金仙观返回时,我遇见一大队年轻“驴友”,个个手提巨大编织袋子,沿子午道徒步捡垃圾而归。他们说想用自己的行动唤起旅行者的注意,保护秦岭青山绿水,走一趟古道,不留下一片垃圾。(来源:陕西日报 郭少言)
责编:曾祥秋
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