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热浪裹挟着油菜籽的清香,在南郑区协税镇张坪村的田野间翻滚。古柏粮油专业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正吞吐着金色波浪,锋利的割台将油菜整株吞入“腹中”,脱粒、秸秆粉碎、抛洒还田等工序一气呵成,金属外壳在阳光下折射出农业现代化的光芒。
“这台联合一体机让每亩省下300多元!”合作社理事郭汉东抹了把额头的汗珠,指着正在作业的农机介绍。往年此时,20多个工人要先将油菜割倒晾晒四天才能脱粒,如今联合收割机直接完成全流程作业,不仅省去人工费用,粉碎后的秸秆还均匀覆盖农田,形成天然有机肥。“这些碎秸秆沤肥后,下茬水稻的底肥能减两成”。
该社今年种植的“邡油777”油菜品种与新型农机完美适配,机收损伤率控制在10%左右。280亩油菜田的收割作业正以每天20-30亩的速度推进,为即将到来的水稻种植腾出宝贵时间。与之相呼应的,是田间穿梭的运粮车——随着全市油菜陆续成熟,农机调度数量预计突破3000台(套),确保每一粒菜籽颗粒归仓。
向北三十公里外的汉台区宗营镇范寨村,永斌家庭农场的三台高速插秧机正在与时间赛跑。驾驶座上,农机手熟练操控着方向盘,秧爪按照“30×16×14”标准株距精准落下,在波光粼粼的水田里织就整齐的绿色网格。
“株数比去年增加三成,预计10天内完成!”农场主侯永斌的胶靴深陷泥泞,他身后500亩水田正以每天50亩的速度披上新绿。农技专家毛镇斌蹲在田埂仔细核验:“每穴7-8苗,每亩至少10万基本苗。通过两增一控技术,才能保障今年水稻在灌溉紧张条件下取得高产。”他对侯永斌强调:“浅水插秧保持2-3厘米水层,分蘖期要干湿交替,既保墒情又节水。”
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该农场采用“快水浸田法”,泡田、整地、插秧环环相扣。田埂边的育苗盘上秧苗叶鞘粗壮,正等待着投入新的农事周期。
从南郑翻滚的油菜浪到汉台连片的水田,秸秆还田泛起的草木清香与新秧苗散发的蓬勃生气交融流转。农机轰鸣与农人号子此起彼伏,正共同谱写着一曲“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协奏曲。
据市农业部门统计,截至5月15日,全市已调配550余台(套)收割机投入抢收,累计完成夏收面积39.34万亩,其中纯机械化收割达3.3万亩。(来源:汉中日报)
责编:曾祥秋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