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后拓展训练延伸,为数学课堂打开通向外界的窗口,突破课本局限,丰富数学学习内容。课后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提高收集与整理信息、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并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小学数学课后拓展训练延伸,应立足课堂知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通过趣味化、生活化、挑战性的活动,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一、拓展走进生活实际应用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丰富了数学。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解决生活实际中问题,让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让学生感受“数学有用”。
例:学习“元、角、分”后,课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一下,应用一下“元、角、分”的知识。任务:
情景一:“购买蔬菜”。自己当一次蔬菜采购员,先询问价格,想一想今天需要采购什么蔬菜?多少斤?算一算每种需要多少钱?一共要付多少元?应找回多少钱?
情景二:“购买生活用品”。自己带10元钱,去超市调查一下商品价格,记录3件想买的物品并计算总价,判断钱够不够;
情境三:模拟“家庭小超市”。和家长轮流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练习货币计算。
情景四:帮助邻居老奶奶算一算电费、水费。抄一下表,算一下家庭开支是多少?
二、拓展源于动手操作探究
数学教学中不少存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我们就能发现它。尤其是图形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操作,理解抽象概念,培养空间想象或逻辑思维。
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们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而巩固学习应用。
情景一: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两种立体图形的模型,观察棱、面、顶点的数量,从而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如:他们相同点都有六个面、12条棱、对应面、棱相等,都是四方四正的立体图形;不同点是正方体仍旧是特殊的长方体。所有的面相等,所有的棱相等。这样感受,不仅建立起立体感知,更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深刻的认识。
情景二:理解“表面积”。我们可以用手触摸其表面,感知表面的大小。也可以分别算一下每个面的大小,从而牢记S正=每个面x6;S长=(长x宽+宽x高+高x长)x2的计算方法。同时也会明白捆绑长(正)方体的绳子是求相应的棱长之和;包装长(正)方体是求表面积。这样学生经过感知、操作来发现规律,当然是记忆犹新。
情境三:“小房子”模型。用长方体正方体搭一搭,看一看、数一数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感受立体图形的组合应用。
三、拓展融入趣味问题挑战
数学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将数学问题设计成稍复杂的变式问题,不仅会提升学生探索兴趣,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学习“平均分”后,我们可以将其融入故事之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匆匆赶路了一天,饥肠辘辘。孙悟空好不容易化到一张饼,猪八戒嚷着要多吃点,孙悟空灵机一动,以“一半”平均分,猪八戒高兴地直叫。一张饼的一半是师傅的、剩下的一半是自己的、最后剩下的一半是猪八戒和沙僧的。猪八戒拿到一小块饼时,瞬间不高兴了……故事往往是激发学习星期的良药。
学习了“平均分”,就拿分苹果来说,除了基础的“12个苹果分给3人,每人几个”,可拓展为:“12个苹果分给3人,每人至少分2个,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思考“不只有平均分,还可以有不同分法,但需满足最低条件”)。
四、拓展应用到跨学科融合中
学科融合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结合其他学科,更能趣味性倍增。
例:学习“长度单位”后,可以结合美术课: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手掌宽、铅笔长,再根据测量结果画一幅“我的文具”简笔画,要求标注各物品的长度;或结合体育课,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估算自己跑一圈需要多少步。结合信息课,可以在电脑上画出1厘米、1分米的长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现出来长度大小。
五、拓展丰富规律探究延伸中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例:学习“20以内加减法”后,布置“找规律填数”:如“2,5,8,( ),14”“15,13,11,( ),7”,让学生观察数字变化规律并填空,再尝试自己编一组有规律的数列给家人做。
拓展训练需注意难度适中,避免超出学生认知范围,核心是让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逻辑性。
拓展延伸应用得体,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运用,拓宽知识层面,让学生接触课本外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还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多样化的拓展形式,如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从而激发对数学的热爱,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供稿: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