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泉县熨斗镇茨林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气氛热烈,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建+金融”暨集中授信签约活动正在这里开展。石泉农商银行熨斗支行工作人员与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将金融政策、信贷产品送到群众家门口。活动当天,现场完成农户无感授信4户、”秦增信”增信1户、新增收单商户2户、网络支付绑卡3张,现场为1户农户办理并发放10万元信用贷款。
“党建红”赋能“金融绿”,架起惠民连心桥
此次活动的核心,是将党建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石泉农商银行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业务发展的“根”与“魂”。活动现场,熨斗支行党支部书记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党建+金融”模式的实践意义——通过村党组织搭台、银行党员唱戏,既能精准对接农户需求,又能以信用建设优化乡村金融生态。“以前办贷款要往网点跑,现在银行把服务送到村里,党员同志还上门讲政策,咱个体经营的资金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刚办完10万元贷款的个体经营户吕大姐难掩激动。活动中,针对种养殖户、返乡创业青年、留守老人等不同群体,分类讲解脱贫小额贴息贷款、创业贴息贷款、反电信诈骗、金融e站助农终端的使用等实用知识,并现场协助村民绑定网络支付工具,帮助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我们不仅要送资金,更要送知识、送服务,让村民真正用得上、会用金融工具。”参与活动的客户经理小廖说道。
转变思路破局,“背包精神”焕发新活力
此次茨林村的活动,仅是熨斗支行服务模式转型的一个缩影。面对农村客户外出务工较多、本地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熨斗支行跳出“守着本地做业务”的旧思维,提出“内外联动、双向赋能”的新策略,一方面深耕本土,以“党建+金融”活动夯实基础客户;另一方面组建“流动服务队”,带着移动终端、信贷资料和政策手册,赴汉中、西安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为在外经营的乡贤提供上门服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信用社员工“背包下乡”的精神,但如今的“背包”里装的是移动终端,还有更精准的金融服务方案。今年以来,熨斗支行已先后3次赴汉中市汉台区、西安市雁塔区等地,为在外创业的石泉籍客户办理贷款授信等业务,其中一笔73万元的小微企业主“乡村振兴能人贷”,帮助客户在汉中开设的餐馆酒店快消品批发档口扩大了经营规模。
从”输血”到”造血”,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无论是当地的集中授信,还是外出的流动服务,熨斗支行的目标始终是“授人以渔”。通过农户“无感授信”、个体工商户“秦增信”等线上评级授信业务的开展,帮助信用良好的农户及个体工商户提升贷款额度;通过收单商户拓展,推动农村电商与本地特产销售融合;通过网络支付绑卡以及陕西信合数字银行的普及,引导村民养成数字化金融习惯……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融资难”,更培育了“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以前总觉得贷款难、手续多,现在才知道,只要信用好、项目实,银行主动上门办。”茨林村养殖大户刘大姐感慨道。她通过熨斗支行上门服务获得10万元产业贴息贷款,扩建了生猪养殖圈舍,扩大了养殖规模。6月以来,已累计为15户种养殖户发放贷款370万元,用实际行动为抗旱保收和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成为农户身边值得信赖的“金融后盾”。
从“背包下乡”到“金融上门”,从“被动等客”到“主动拓客”,石泉农商银行熨斗支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三农”的初心。正如支行负责人所说:“乡村振兴的画卷里,金融不能缺席。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让金融活水更精准、更持续地浇灌乡村沃土。”(罗钊)
责编:张颖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