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骄阳如火。子洲县2025年度培育50名专业植保无人机驾驶员的目标任务,伴随着第二期技术培训的顺利完成而圆满收官。8月4日至8日,来自子洲县田间地头的学员,在榆林市芹河镇马家峁村陕西云稼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接受系统培训,补齐智慧农业技能短板,为子洲农业现代化注入科技新动能。
精准对接“技术刚需”,破解产业升级瓶颈
子洲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大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万亩,稳居全市前列。近年来,子洲县着力发展山地苹果、中药材、小杂粮、特色种植等产业,全县苹果、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4.2万亩、23.7万亩、29.8万亩。然而,劳动力老龄化、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陷入产业升级的瓶颈。此次专业植保无人机驾驶员培训,正是精准对接县域农业发展的“技术刚需”,其应用范围将从粮食作物向苹果、核桃、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扩展,应用环节也从单一的植保服务向播种、施肥等全链条农业服务延伸,这一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当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系统培训闭环设计,技能提升成效显著
此次植保无人机培训由子洲县农业农村局主办并出资,依托专业力量设计覆盖学习、模拟、实操、维护、安全的闭环课程,将前沿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理论课堂上,专业教员系统讲解无人机结构与飞控技术、低空法规与精准施药要领。学员们紧盯教学课件中的线路图与药剂配比参数,详细记录操作要点。当教员示范喷施航线的规划线路时,几位种粮能手频频点头,“原来药打多打少、飞高飞低,都有这么多门道!”
模拟训练区成为学员走向实飞的必经考验。学员们紧握遥控器,在模拟屏幕上反复练习起降、悬停、绕行。屏幕中航线每一点偏差,都牵动着学员紧绷的神经。“手上差那么一点儿,地里可就要漏喷一大片!”学员刘雄利经过多次调试后感叹。教练穿梭指导,指尖的细微调整渐渐与航线轨迹精准同步。
真机升空环节将培训推向高潮。在开阔的实训场上,发动机轰鸣声响起。学员们严格按规程完成设备检查、卫星对频、指令起飞。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平稳离地,时而低空悬停,时而绕障飞行。学员李卫国在教练的实时指导下操控着无人机,准确完成喷施演示。“以前背着药桶上山,费力不讨好。学好这个本事,大片田地省心又高效!”
培训特别强化农药科学配比与飞防安全意识。在专业操作间,学员们认真演练防护装备穿戴和药剂调配规程。结业考核严把理论和实操关,重点检验安全规范掌握程度。最终,学员们全部成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测试,正式成为持证上岗的专业“飞防手”。
注入发展新动能,构建服务体系
子洲县农业农村局农培中心主任刘建宁表示:“顺利完成50名专业飞防手的年度培养目标,是县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实践。这批结业的‘新农人’,将成为我县推广植保无人机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的‘火种’和‘骨干’。他们将在接下来的秋粮田管、统防统治等工作中大显身手,释放效能。”
目前,子洲县植保无人机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前,子洲县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仅十余台,且大多是操作手依靠自学摸索。子洲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此次植保无人机培训尚属全县首个官方系统培训。随着这50名“飞防新农人”持证上岗,必将深刻改变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大大提升全县乃至周边县区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为配合技术推广,子洲县农业农村局将依托现有的16支乡镇农机服务队和420名种粮能手,致力于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刘建宁主任强调:“未来,我们将深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精准对接农业市场,让科技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强劲引擎,为子洲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来源:群众新闻网 通讯员 高帅)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
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