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实践

“养心黎坝”的红色印记——镇巴红色镇村探访(之一)

黎坝是镇巴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遗址众多,遗迹遍布,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红四方面军进入镇巴建立苏维埃组织较早的地区,红十二师三十四团长期驻扎境内木竹寺,红十二师三十五团与三十四团换防也曾驻扎几个月,承担着剿匪反霸、巩固镇巴苏区的重任,坚守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北部防线。红军在黎坝境内活动了近两年时间,建立了1个区苏、5个乡苏、13个村苏,走出了刘家芳、孙传学等红军战士。在这片土地上有陈友盛、黎正刚等30多名先烈洒下热血。

巧遇红军后代

2025年7月31日,我们到黎坝镇春生社区走访了刘兴木老人。刘兴木,家住春生社区街头,出生于1942年7月,83岁。他给我们讲了牡丹园乡苏维埃的一些情况。他说:“牡丹园是个乡苏,就在木竹寺不远的山沟里,在现在的王家坪村。因有两个石头相对安放,就像两朵牡丹花,人们就叫牡丹园。是当时建立比较早的乡苏,乡苏主席叫张文钦。”虽然说得不详细,但他让我们了解到牡丹园乡苏的具体位置,且与侯家岩乡苏的分合关系。至于“关门垭”“烂坝子”“干河子”等乡、村苏名字,他也耳熟能详。

采访完刘兴木,旁边的住户走出来一个中年人,听我们摆红军的龙门阵,就凑过来细听。他说:“你们说红军,我还是红军的后代呢!”我们开始不信,但他话语坚定,就给我们说起自己红军家庭的来历。他叫杨继雨,65岁,是黎坝镇春生社区奎星小组的村民。妻子叫赵帮英,在外打工。他说自己就是红军烈士的后代,我们问缘由,他就从里屋拿出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杨先茂同志在第二次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状,以资藵扬。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时间是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日。”再看证书左侧,有一些零星说明:“杨先茂,男,1894年生,籍贯镇巴县力坝公社,职务赤北县警卫局排长,1933年参加红军,中共党员,1935年红军走后被敌杀害。”“批准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填发机关:镇巴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日);其子杨德明,镇巴县力坝公社春生大队。编号为:陕烈021352。”

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杨先茂的革命经历,消除一些疑点。杨先茂的籍贯写的是镇巴县力坝公社,怎么又在赤北县苏维埃当警卫局排长呢?杨继雨说:“爷爷杨先茂出生在通江县长坪镇永安村,参加革命时住在永安,属四川通江管辖。红军走后,祖父杨先茂被敌杀害,祖母符红秀无法在永安住下去,就带着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杨德明逃到了黎坝安顿下来。到了黎坝,父亲于1951年娶了本地女子刘树珍(生于1925年8月15日,百岁高龄,现健在)为妻,就是我母亲,娘家为本地长柏村,于1960年生了我。至于父亲杨德明生卒年记不清了,但依稀记得父亲过世时约60岁。”经查,杨先茂在镇巴烈士名录中赫然在列。

我们看着烈士证书,既惊讶又激动。没想到在这儿遇到红军烈士后代。陪同采访的镇党委书记晏旭非常感动:“没想到,今天采访又了解到一位革命烈士。黎坝境内这样的烈士家庭可能还有,一定要进一步探访,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

仰望范家窝塘

范家窝塘位于黎坝镇东北方向半山坡,远远望去山峦起伏,巍然屹立。

1933年3月,红十师特务团接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驻防赤北县钢溪河一带,于4月21日沿钢溪河而上,经十字坝、过万僧寺进入苏家坡,建立了闻家坪乡苏。特务团三营及政治处驻赵家院子。没过多久,闻家坪乡苏遭到镇巴县常备队及大本团的围攻,乡苏被破坏。1933年9月,红军转移至黎坝的木竹寺,在周边开展工作,很快建立了黎坝、过街楼、红花坪等乡苏维埃政权。10月,团政治处在红花坪张家湾张国均家召开大会,宣布成立红花坪区委、区苏。红军干部张志洪任区委书记,陈义禄任区苏主席。到了1934年2月,小河沟大本团偷袭区苏驻地,张志洪、陈义禄走失,机关工作人员及游击队员转移到了红军驻地附近的范家窝塘,遂改称范家窝塘区委、区苏,红军干部王大普任区委书记,刘祥荣、张银海先后任区苏主席。范家窝塘先后管辖侯家岩、牡丹园、黎坝、红花坪、过街楼、关门垭、环山子、长岭8个乡苏26个村苏,地跨现在的黎坝、仁村、长岭3个镇。

木竹寺其实不是寺庙,而是一座山,那是黎坝的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听周围的群众说,红军驻木竹寺,周围挖了战壕,又用竹签埋设周围、竹子和木头修建房屋、石头垒成碉堡,站在山上可远观川陕两省地界,与降头山遥遥对峙,可攻可守。而范家窝塘,就在木竹寺的左侧山坡,有红军保护,增强了安全感。范家窝塘区苏建立之后,管理地域宽广,但斗争形势也异常复杂,敌中有我,我中有敌。降头山反复争夺,黎坝街上、长岭街上敌我混杂。范家窝塘区苏如果从红花坪区苏算起到红军撤离存在了一年五个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传送情报等,成为镇巴苏区西南重要屏障。1935年1月,黎坝乡苏赤卫军连长杨永芳叛变,为敌引路,敌30余人深夜偷袭范家窝塘,烧毁房屋30多间,区游击战斗连连长郝成奎牺牲。区委书记王大普带领部分人员突围,转移到木竹寺编入红军,于2月初入川参加长征。一年多的时间里,范家窝塘区委、区苏与敌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要上范家窝塘,就得过麻家塘、孙家塘,再过一个垭口,才能到达。因山路早已荒芜,走上山去至少要两个多小时。看看天空黑云密布,暴雨将至,无法上山,只好留待秋后探访。我们站在黎坝“养心亭”,仰望范家窝塘、远观木竹寺,当年的枪声在耳边回响,当年的呐喊在脑海激荡。

打造红色线路

回到镇机关交流,镇党委书记和镇长谈起黎坝镇发扬革命传统、保护革命遗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后,黎坝人民沿着先烈的足迹继续前进,下大力气保护苏区遗址、红军遗迹,传承红军精神,展现苏区风貌。

黎坝红色交通站是川陕红色交通线东线的关键站点,担负着重要物资、情报、人员转送任务。黎坝镇党委、政府怀着对先辈的崇敬,对交通站进行了修缮、整理和充实,建成“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不但保护了革命文物,还使之成为重要的红色景点。旧址位于柳营村,建馆前旧房尚存,为土木结构,最早为当地吴姓地主所建,后来为黎正刚家购买。黎正刚当时为关门垭乡苏文教委员,经过考察确定黎正刚家为“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所在地。该旧址建设历时两年,先后走访有关人员100余人,查阅党史资料500余卷,收集展品300余件,总展览面积近2000平方米。以原建筑为基础维修房屋,以文字表述,照片(画像)、图表、遗物、人物雕塑以及沙盘模拟场景等布展,生动再现了红军在镇巴革命斗争历史,使红色交通线完整地连接起来。自2018年开馆以来,每年接待一万余人次前来参观、研学,七年共接待超过十万人次。这里已经命名为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难得的是,2021年4月,94岁高龄的老人丁守信从青海来到黎坝,这位解放战争时期荣获多项奖章的功臣回到曾在这里随解放军解放镇巴驻扎两年的故地,看到红色交通站旧址等红色景点,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此驻足,穿越百年历史,从一个侧面感受到党的奋斗历程,领略红军浴血奋战的场面。

黎坝镇党委、政府又以红色交通站旧址为核心,以干河子村苏为背景,将所在的柳营村打造成红色美丽村庄。“甘河子”,原名干河子,本意为黎坝境内的一条干河沟,雨季才有水流,由此得名。红军在黎坝建立苏区,干河子是一个村苏,属黎坝乡苏管辖。现在,甘甜的“龙慧泉”在甘泉桥汇入干河子,故又名甘河子。甘河子修建了七座小桥,由下至上依次为甘泉桥、甘雨桥、甘愿桥、甘心桥、甘霖桥、甘露桥、甘甜桥,与两岸民居绘成“小桥流水人家”画卷。七座小桥简约实用,既方便出行又可追寻红色记忆。街面墙壁展现油画,寓意“胜利之桥,军民融合的印记”“隐秘之窗,革命信念的传递”“铭记之墙,红色基因的传承”“振兴之路,吹响时代的号角”;刷写红色标语、建设红色社区、开办红色讲坛、摆放红色物件,再与农耕、民俗、乡村振兴相融合,整个“干河子”变为名副其实的“甘河子”,泉水淙淙,伸向远方。柳营村如在画中,既有红色底蕴又有现代气息,2023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

紧接着,镇党委、政府借助柳营村红色美丽村庄建成之机,将参观、研学路线引向范家窝塘区苏旧址。从后山出发,一直上山,过两个塘,翻两个垭口,再上一个山坡就到了范家窝塘,那里离红十二师三十四团驻地木竹寺已经很近。上山平均距离超过八公里,道路崎岖,山势陡峻,极难行走。该研学路线已申报项目,上山公路已经动工建设。沿途红军上山重要站点麻家塘、孙家塘、范家窝塘连接起来,一直延伸到木竹寺。木竹寺是黎坝最高峰,当年红十二师三十四团长期驻扎在这里,与国民党重兵防守的降头山遥遥相对。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多次交锋,曾六战降头山,打得敌人鬼哭狼嚎,狼狈逃窜,红军一度打进镇巴城。这一路线建成后,将把范家窝塘区苏、红色交通站,还有四个乡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红色研学路线,届时将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研学、参观,带动黎坝红色旅游进一步“火”起来。

传承红色血脉

红色土地必然催生出革命加拼命精神,那就是改变旧山河,创造新生活,先辈们没有实现的愿望由后来人实现。

走访群众,大家对发扬革命传统,战天斗地修建黎坝河堤的壮举赞不绝口。黎巴境内主要河流黎坝河,由东北向南转西流经全境,出境后注入通江。这条河,既是黎坝的母亲河,又是暴躁如雷的“害怕河”。河水经常泛滥,掩埋田地,摧毁庄稼。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镇人民一齐动手,集中劳力,自带工具,清淤除泥,疏浚河道,硬是用简单的工具修筑了长一公里多的河堤。洪水顺河流淌,紧固的堤坝守护着两边的稻田,保护了庄稼,保护了两岸人民生命财产。至今,人们一提起修河堤,便感念不已。河堤修好后,道路增多,街区扩大,灌溉更加便利,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紧接着,黎坝人民群众迅速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打造出优质高产农田,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红色血脉一直传承。人们自然想起了新时代英雄田正军烈士的形象。田正军的家在黎坝柳营村,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2008年入伍,生前任云南省临沧市公安消防支队耿马中队副队长。2017年10月30日晚,田正军在河中成功救援两名被困群众后,返回时被渔网、电线绊住卷入湍急的漩涡,不幸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田正军的骨灰安放在镇巴县烈士陵园,鲜红的烈士墙上添上一个耀眼的名字。

斗转星移,黎坝镇走向新的时代。黎坝镇的干部、群众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路径,以红色为底色、以绿色为主调,将黎坝的发展定位为“诗酒田园,养心黎坝”,取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真意,打造巴山深处的“旅居小镇”、乡村旅游特色名镇。随后,黎坝镇探索“六金”发展模式,引起广泛关注:壮大光伏产业,让“屋顶生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景色换金”;精细运营订单农业,从“土里掘金”;优化林下经济,让“山上聚金”;发展立体农业,从“水中取金”;搭建电商平台,从“网上淘金”。这“六金”,正是基于转变观念、挖掘资源、保护生态、促进开放的发展思路,使得黎坝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迈向现代化新征程。

站在黎坝“赏心亭”,放眼望去,黎坝这山间盆地,阡陌交通,车水马龙,一个个院落鳞次栉比。俯瞰黎坝,赏心悦目,满山翠绿,霞光万道,天上一片湛蓝,山腰雾霭缭绕,山脚包谷吐翠,田间稻浪翻滚。好一个大巴山深呼吸小镇—“诗酒田园”名不虚传,“养心黎坝”自有红色印记。(来源:镇巴发布 中共镇巴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撰稿人:唐颢 张坤平)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