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暑气渐消,刚获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有机食品全产业链项目的工人正专注调试无菌灌装设备,一旁成品仓主体框架已现,园区有机产业即将迈向新高度。
上半年,园区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为有机产业的蓬勃发展筑牢根基。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4.1亿元,同比增长18.84%;成功引入4户优质企业入驻,新增就业104人,新增3.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为有机产业集聚创造有利条件。
从田间到车间,延伸产业链条
近年来,该园区紧紧依托洋县有机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有机产业从初级种植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8家有机食品加工企业,产品涵盖粮油、食用菌、畜禽、中药材等多个品类。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配套无菌包装线、智能分拣系统等先进设施,实现有机产品“清洗—加工—包装—仓储”一体化作业。正在推进的有机食品全产业链项目,不仅能大幅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还将同步建设冷链物流中心,有效解决有机产品“保鲜难、运输贵”的难题,预计投产后可带动周边15000亩种植基地升级,帮助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以园区要素集聚和产业链贯通为突破口,洋县同步推进有机产业基地建设、仓储物流中心等9大工程,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三个十”示范样板(十个有机产业示范基地、十个生产标杆基地、十条加工标杆生产线)。累计投入4.8亿元培育“链主”企业,建成有机、绿色等“四类基地”42.7万亩(其中有机粮油4.5万亩),逐步构筑有机产业高地。
以平台聚合力,凸显集群效应
作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在平台建设方面持续发力。300平方米的有机产品展厅里整齐展示着有机稻米、酒水、调味品、粉条等40余种系列产品,已成为对外展示“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品牌的重要窗口。
同时,全国有机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年内上线运营。该平台将整合种植基地溯源信息、加工企业产能数据、检验检测、产品认证、物流配送网络,实现“线上看样、在线下单、全程溯源”和有机产品“买全国、卖全国”。目前,已有20家本地企业报名入驻平台,预计年交易额可达6亿元。随着平台的建成和完善,园区有机产业的集群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此外,持续引导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中国粮农集团、如皋水明楼酒业集团等国内知名食品生产、文旅、康养企业参与有机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已建成食药制造、酒水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3条产业链,涵盖米、酒、薯、药、菌、茶等10大类50余种产品,园区聚集功能日益完善;累计培育有机企业41家,成立合作社85个,培育有机产业“链主”企业5家,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日益增强。
靠品牌提价值,叫响“朱鹮之原”
为打响区域公用品牌,园区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制定了《有机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从种子选用、肥料使用到加工包装,全程设定18项“红线标准”,目前已有23家企业、52种产品通过有机认证,获准使用“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品牌标识。
与此同时,园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杨凌农高会、上海有机食品展等展会、中国第八届有机大会,通过现场烹饪、产品溯源展示等方式吸引客商。今年上半年,园区有机产业相关企业实现产值可观,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的大型商超。还积极编制《有机品牌发展专项规划》,推动“洋县黑米酒”“洋县五彩米”等地理标志商标走向更广阔市场。洋县荣获“中国有机香米之乡”称号,并被认定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域品牌价值实现新突破。全县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5种,认证面积达18.33万亩,有机生产基地面积位居全省首位,有机产业已形成“生态保护、标准种植、精细加工、全球销售”的完整闭环。
从田埂上的精耕细作,到车间里的匠心加工,再到市场上的品牌自信,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依托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不断挖掘有机产业潜力,深化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让“朱鹮之原·有机洋县”的品牌名片越擦越亮,使有机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引擎,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来源:汉中日报)
责编:谷可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