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中市南郑区星光村九组养殖户熊春生跑到本村鲈鱼养殖大户田嘉的育苗繁殖场高兴地说:“田老板我再买一万尾鲈鱼育苗,还有吗?”田嘉回应:“我们离这么近,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今天早上把最后剩的2万尾鲈鱼鱼苗卖给阳春镇的一个养殖户了。”梁山镇星光村的鲈鱼养殖大户田嘉今年繁殖鲈鱼苗近30万尾,买鲈鱼苗的收入就有30万元。
近年来,汉中市南郑区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传统渔业生产和新型稻渔循环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锚定渔业提质增效、渔民稳定增收目标任务,着力推动“产业+科技+生态”融合赋能,渔业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水产养殖户实现了水中捞“金”。
坚持高位科学谋划 绘就产业腾飞“路线图”
南郑区委、区政府将渔业纳入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渔业发展规划2023-2025》《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打造“一核多区”产业集群,创建“一江三河”示范带,全链条布局基地建设、销售物流、品牌打造等环节,构建“大鲵核心引领+多区协同”空间架构,形成水库生态、池塘绿色高效等多元养殖矩阵,2023年创建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4年列入农业农村部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
目前,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15750亩,上半年水产品产量、产值预计8650吨、1.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20.3%。持续壮大渔业发展,全区现有渔业养殖户2861户,从业人员6280人。
突出大鲵示范引领 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南郑区成立大鲵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制定《大鲵生态养殖规范标准》,持续做大基地、做强品牌、做优市场,全区大鲵年产量3200吨以上,发展驯养繁育基地162处、养殖企业110家,养殖规模突破800万尾,占全国市场份额18%。加快大鲵驯养繁殖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成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西北地区最大大鲵产业集群。汉鲵科创生物深加工项目新建车间8570㎡,布局大鲵肉分割加工、鲵肽粉加工、大鲵化妆品、大鲵肽酒等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后年加工能力达2000吨,实现产量260吨,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
加快传统养殖升级 唱响绿色发展“奋进曲”
南郑区在稳定鲤草鲢鳙常规养殖品种产量的基础上,加大大鲵、鲈鱼、鳜鱼、齐口裂腹鱼等“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力度,占比提升至20%、年产值达1.6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27.5%,效益提升明显。持续推进渔业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累计建成陆基圆池197个,完成池塘清淤300亩,配套智能化投喂设备500台套,实现了养殖水体溶解氧、温度等指标的实时监测调控。
积极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密度提升20%-30%,单位产量同比增长25%以上。依托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投资1.36亿元实施项目16个,覆盖大鲵、鲈鱼、对虾养殖和深加工研发等全产业链,辐射阳春、梁山等7个镇,新增养殖水体近1万平方米。培育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等一批标杆主体,加速向高附加值水产品转型。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 点燃动能增长“新引擎”
南郑区积极构建“专家智库+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三级服务体系,组织30名技术骨干驻点服务经营主体,年培训新型职业渔民850人次。深化与浙大、西农大、陕理工、省水产站、市农科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朱蓓薇院士工作站,攻关养殖及产品研发技术。实施“智慧渔业”工程,采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自动投饵等设备,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全省领先。
陕西汉芳河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现鲈鱼苗种工厂化养殖,建成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年可提供鲈鱼种苗200万尾。汉中百农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突破鳜鱼种苗驯化技术瓶颈,饲料鳜鱼养殖落地南郑,带动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扩大40%。陕西汉鲵科创生物有限公司攻克大鲵小分子肽提取等核心技术,取得“大鲵全粉制备”等国家专利12项,创新开发大鲵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价值提升300%。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鼓起农民群众“钱袋子”
南郑区通过财政奖补,推行“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支持和鼓励水产养殖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品牌效应,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种苗供应以及保底回收服务,签订订单养殖协议1200份,户均年增收1.8万元,增幅达50%。
深挖“渔文旅”融合潜力,创新开发渔事体验、生态研学等特色项目,累计打造渔文旅基地5处、大鲵主题生态观光园3个,培育休闲渔业综合体5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持续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将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截至6月底,南郑区现有渔业专业合作社15家、养殖公司32家、家庭农场45家。2024年完成水产品产量11863吨,实现总产值 6.228 亿元,渔业产业已成为南郑区农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来源:陕西农村网)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