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退休在家总觉得闷,没想到在社区里找到了这么多‘知音’!”黄龙县石堡镇城西社区民乐团成员老罗叔听着排练室响起的丝竹声忍不住感慨。
从3人的即兴演奏,到32人的定期排练;从春节为独居老人送“听觉年货”,到中秋陪居民共享团圆乐;从单纯的兴趣组队,到成为社区治理的“暖心力量”——城西社区民乐团,正用一曲曲民乐,串联起邻里情,温暖着整个社区。
从“偶然相遇”到“固定约会”
民乐让邻里聚起来
时间倒回2023年春天,城西社区的小广场上,3位二胡爱好者的即兴演奏,意外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悠扬的琴声里,有人跟着哼唱,有人主动询问“能不能一起玩”,一场偶然的音乐邂逅,悄悄埋下了民乐团的种子。
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协调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作为固定排练场地,避免大家风吹日晒;通过居民微信群、单元楼公告栏发布招募信息,让更多喜欢民乐的人知道这个“小圈子”。
短短半年时间,乐团就从3人发展到32人,成员里有退休教师、在职职工,还有退休干部,平均年龄65岁,年纪最大的成员已经70岁。每周一到周五的上午,排练室里准时响起二胡、笛子、扬琴的声音,这成了大家雷打不动的“邻里约会”。
“以前住对门都不怎么说话,现在一起排练、一起聊音乐,谁家有事大家都愿意搭把手。”成员李阿姨说,民乐不仅圆了她的爱好,更让她在社区里找到了归属感。
从“舞台演奏”到“暖心陪伴”
乐声让社区暖起来
“过年好!我们给您送‘年味’来啦!”每年春节前,民乐团的成员们都会拎着小乐器,走进社区养老服务站。《喜洋洋》的欢快节奏、《步步高》的昂扬旋律,伴着成员们的祝福,成了独居老人们最特别的“听觉年货”。
去年中秋晚会,乐团还和社区舞蹈队合作,编排了《花好月圆》民乐舞。月光下,近200名居民围坐在小广场上,听着熟悉的民乐,看着优美的舞蹈,孩子们追着跑,老人们笑着聊,团圆的氛围在丝竹声里格外浓厚。
一年下来,从邻里节到文化惠民日,从社区庆典到节日慰问,民乐团累计演出12场,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常驻嘉宾”。“只要社区需要,我们随叫随到!”成员们都表示,能用音乐给大家带来快乐,比自己登台获奖还开心。
从“音乐挚友”到“共治伙伴”
民乐让治理活起来
在城西社区,民乐团的意义早已不止于“演奏音乐”。排练间隙,成员们聊的不只是乐谱,还有社区里的大小事;解决的不只是演奏技巧,还有居民的实际需求。
退休干部王师傅擅长统筹,不仅主动承担乐团的活动策划,还发现排练室隔音效果不好,可能影响周边居民——他立刻牵头和社区沟通,协调资金完成隔音改造,既让乐团安心排练,也化解了潜在的邻里矛盾。做个体生意的刘姐人脉广,看到乐团缺乐谱架、调音器,二话不说自费添置;得知社区文化活动需要物资支持,又主动联系周边商户捐赠,让更多力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如今,乐团里15名成员成了社区志愿者,在组织文化活动时,会主动关注独居老人的需求,会帮社区宣传政策,会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以前觉得社区治理是‘干部的事’,现在才发现,我们普通人也能出份力。”刘姐说。
一年多来,城西社区民乐团的活动,吸引了超800人次居民参与。悠扬的民乐,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拉近了邻里距离——以前“见面不打招呼”的邻居,现在成了“一起排练的伙伴”;以前“对社区事不关心”的居民,现在主动参与社区服务。
“用民乐讲好社区故事,用文化凝聚邻里人心。”城西社区负责人景亚丽表示,“民乐团就像一根“纽带”,串联起邻里情,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温暖活力”。未来,社区还会继续支持这样的本土文化队伍,让丝竹声常伴邻里,让温暖传遍社区的每个角落。(供稿:黄龙县石堡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