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产业提质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近年来,黄陵县阿党镇人大紧扣“产业兴旺”目标,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四帮四促”具体行动,从解难题、聚共识、强联动、激活力四个维度发力,推动农业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解决问题帮:以“为民”初心促“惠民”实效
“最近天太旱了,近一个月都没有雨了,玉米种到地里都出不来,这可咋办?”这是五月份阿党镇人大代表在走访中收到农户急盼解决的难题。针对这类农业生产中的“堵点”“痛点”,镇人大迅速行动,组织代表深入供水泵站、田间地头、合作社和农机服务公司,积极协调灌溉用水供应点的供水保障和给水调节,协调各类灌溉机械和设备,设置了多处灌溉设施示范点,为群众示范新的灌溉模式和新型设备,建议镇政府为各村购置了水泵、水管和灌溉雾化设施设备,确保了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为民”出发,向“惠民”落脚,对收集到的问题,镇人大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制落实”:协调水利部门疏通维修灌溉管道177处,解决1.3万亩农田灌溉难题;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规范食品市场,查处经营过期产品1起。一件件实事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民谋利帮:以思想“认识”促发展“共识”
“咱这近几年苹果销售渠道不畅,改种玉米能行吗?”“矮化苹果管理担心技术跟不上,赔了本钱可咋整?”产业结构调整初期,不少农户心里打鼓。镇人大意识到,思想上的“疙瘩”不解开,产业升级就难推进,于是把“为民谋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通过“代表宣讲会+田间议事厅”“树下板凳会”“凉亭会”“上门入户”等方式,广泛宣传苹果产业发展的政策、前景和有利条件以及县镇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情况,宣传专业公司的社会化服务理念,解决果农后顾之忧,打通政策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代表们带着工作人员走进村组,用“土话”解读产业扶持政策,算清“传统作物与经济作物收益对比账”;组织农户到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实地观摩,让“先行者”分享增收故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群众对产业调整的认识逐步统一,“扩大果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走提质增效路”成为全镇上下的共识,今年新增苹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
结对包抓帮:以精准“联建”促多方“共建”
“单打独斗力量弱,抱团发展才能赢。”这是阿党镇人大在推动产业发展中一贯坚持的思路。为打破“散户经营、各自为战”的局限,镇人大推行“企业+合作社+代表+农户”结对包抓机制,甄选13名人大代表联系合作社或企业,再由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构建起“联建”促“共建”的利益联结体。
在结对过程中,代表们既当“联络员”又当“监督员”,帮助合作社解决产品销路;督促企业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种子和技术指导,保障产品质量;协调各方明确分红比例,确保农户利益。如今,全镇已形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初加工—药企收购”等产业链条,引进企业发展梅花鹿产品加工,正在进行生产设备采购,阿党镇凝聚多方共建的合力让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智志”同向帮:以持续“输血”促自主“造血”
“产业要长久,既要有技术,更要有志气。”阿党镇人大深刻认识到,单纯的资金扶持是“输血”,培养群众的技能与斗志才是“造血”。为此,镇人大联合果业站、畜牧站、人社办、润耕公司等部门(公司),开展“智志双扶”行动,既送技术、送知识,也鼓干劲、树信心,同时还做示范、帮盈利。
在“智”的提升上,邀请农科院专家开展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能培训6余场,培训农户500余人次,不少村民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在“志”的激发上,大力评选“产业发展能手”“脱贫致富标兵”,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曾经“等靠要”的贫困户,如今成了合作社的“技术员”;过去“守着薄田望天收”的村民,现在靠着特色种植盖起了新房、美化了房前屋后。“输血”式帮扶逐渐转化为“造血”式发展,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解决“急难愁盼”到凝聚发展合力,从搭建联动平台到激发内生动力,阿党镇人大用“四帮四促”具体行动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下一步,该镇人大将继续聚焦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需求、新态势,让代表履职更精准、帮扶举措更务实,服务群众更接“地气”、发展产业更有“底气”,推动农业产业结出更多“富民硕果”。(来源:爱黄陵APP)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