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高质量发展

南郑区:深耕特色水产养殖 聚力打造“水上粮仓”

近年来,南郑区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发展定位,锚定渔业提质增效、渔民稳定增收目标任务,着力推动“产业+科技+生态”融合赋能,渔业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IMG_256

坚持高位科学谋划 绘就产业腾飞“路线图”

南郑区委、区政府将渔业纳入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渔业发展规划2023-2025》《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打造“一核多区”产业集群,创建“一江三河”示范带,全链条布局基地建设、销售物流、品牌打造等环节,构建“大鲵核心引领+多区协同”空间架构,形成水库生态、池塘绿色高效等多元养殖矩阵,2023年创建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4年列入农业农村部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目前,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15750亩,上半年水产品产量、产值预计8650吨、1.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20.3%。持续壮大渔业发展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服务支持,引领共同富裕。现有协会成员105人、渔业养殖户2861户6280人。

突出大鲵示范引领 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成立大鲵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制定《大鲵生态养殖规范标准》,持续做大基地、做强品牌、做优市场,全区大鲵年产量3200吨以上,发展驯养繁育基地162处、养殖企业110家,养殖规模突破800万尾,占全国市场份额18%。加快大鲵驯养繁殖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成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西北地区最大大鲵产业集群。汉鲵科创生物深加工项目新建车间8570㎡,布局大鲵肉分割加工、鲵肽粉加工、大鲵化妆品、大鲵肽酒等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后年加工能力达2000吨,实现产量260吨,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

IMG_258

加快传统养殖升级 唱响绿色发展“奋进曲”

在稳定鲤草鲢鳙常规养殖品种产量的基础上,加大大鲵、鲈鱼、鳜鱼、齐口裂腹鱼等“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力度,占比提升至20%、年产值达1.6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27.5%,效益提升明显。持续推进渔业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累计建成陆基圆池197个,完成池塘清淤300亩,配套智能化投喂设备500台套,实现了养殖水体溶解氧、温度等指标的实时监测调控。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密度提升20%-30%,单位产量同比增长25%以上。依托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投资1.36亿元实施项目16个,覆盖大鲵、鲈鱼、对虾养殖和深加工研发等全产业链,辐射阳春、梁山等7个镇,新增养殖水体近1万平方米。培育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等一批标杆主体,加速向高附加值水产品转型。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 点燃动能增长“新引擎”

构建“专家智库+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三级服务体系,组织30名技术骨干驻点服务经营主体,年培训新型职业渔民850人次。深化与浙大、西农大、陕理工、市农科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朱蓓薇院士工作站,攻关养殖及产品研发技术。实施“智慧渔业”工程,采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自动投饵等设备,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全省领先。汉芳河谷实现鲈鱼苗种工厂化养殖,建成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年可提供鲈鱼种苗200万尾。百农兴突破鳜鱼种苗驯化技术瓶颈,饲料鳜鱼养殖落地南郑,带动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扩大40%。汉鲵科创公司攻克大鲵小分子肽提取等核心技术,取得“大鲵全粉制备”等国家专利12项,创新开发大鲵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价值提升300%。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鼓起农民群众“钱袋子”

通过财政奖补,推行“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支持和鼓励水产养殖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品牌效应,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种苗供应以及保底回收服务,签订订单养殖协议1200份,户均年增收1.8万元,增幅达50%。深挖“渔文旅”融合潜力,创新开发渔事体验、生态研学等特色项目,累计打造渔文旅基地5处、大鲵主题生态观光园3个,培育休闲渔业综合体5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持续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将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IMG_261

强化渔业资源养护 织密水域生态“保护网”

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增殖放流活动11次,放流各类鱼种100万尾,设立外来物种防控监测点25处,以渔护水成效明显。深化“长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38人次,整治违规垂钓行为500余起,清理收缴违规渔具、网具30余件,立案查办涉渔违法案件5件。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和镇办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轮次,检查水产经营门店55次、餐饮单位17家、渔具门店32次,有效阻断违法渔获物上市渠道。构建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选聘专职护渔员40名,开发公益性岗位8个,常态化落实日常巡查工作,有力守护了一江碧水。(供稿:南郑区农业农村局)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