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汉江碧波映照晨光,秦巴山风轻送稻香。
行走在这青山叠翠,碧水蜿蜒的沃土上,一个个生机勃发的美丽乡村点染其间,宛如饱含生命力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特色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质升级,和美乡村日新月异。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汉中大地铺展开来,次第生辉。
深耕特色产业,增收路越走越宽
清晨的薄雾中,汉台区老君镇新岗村代养户杨小军已开始巡塘。15000尾锦鲤在10余亩水面上泛起粼粼金光,这些“水中活宝石”承载着他全家增收的希望。“去年签代养协议时,我连锦鲤品种都分不清。现在技术员每月来指导三四次,公司包销路,一年能赚七八万元。”杨小军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笑道。
杨小军的“致富密码”,源自老君镇创新的“代养统销”模式。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锦鲤养殖基地,福运锦鲤繁育中心已形成集孵化、养殖、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这里,12个标准化养殖塘库、1500平方米繁育大棚和35个循环过滤池构成了现代化养殖体系。通过免费发放20余万尾优质鱼苗,带动12户代养户户均增收近2万元,让锦鲤养殖成为当地群众的增收产业。
在留坝县武关驿镇武关河村,中药材产业同样谱写着致富故事。温室大棚里,20余亩白及苗青翠欲滴,种植户赵建武正俯身清理杂草。“坚持有机种植虽然辛苦,但药材品质好价格高。去年种了3亩白及,明年预计能挣10万多元。”他指着茁壮的苗株,难掩脸上的喜悦。这些被村民称为“土疙瘩”的中药材,在有机种植模式下正蜕变为“金疙瘩”。
改变这片土地的,是80后新农人刘潇阳。三年前,她毅然辞去稳定工作投身中药材产业,在留坝、宁强、南郑等地建成2000余亩种植基地。“中药材是治病救人的良心产业,更是汉中的金字招牌。”刘潇阳始终坚持人工除草、零化学肥料的种植标准,带动1200余名农户就业,去年发放工资就超400万元。如今,她的基地已被国内知名药企列为药源基地,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汉中中药材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7.7万亩,产量34.8万吨,均居全省首位。通过培育965家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认证8.2万亩有机中药材,创建45个省级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带动全市64.3万人增收,种植户年人均增收1.3万余元。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中药材产品15个,元胡、附子、杜仲、山茱萸、黄精5个品种入选“陕西十大秦药”,国家级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也成功落地汉中。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限于养殖和中药材。作为汉中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茶产业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春季采摘茶树幼嫩单芽精制而成的“汉中仙毫”以其“高鲜、高香、高甜”的独特品质享誉四方,成为汉中市主打的高端绿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中珍品。今年3月,“汉中仙毫”作为陕西唯一上榜茶叶品牌,入围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品牌价值达50.98亿元,不仅是汉中市十大文化符号之一,更成为汉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张金名片。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目标,汉中市全力将茶产业打造成全省单项冠军产业。截至2024年,全市茶园总面积132.4万亩,茶叶产量7.1万吨,干毛茶产值110.7亿元,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居全省第一。
同时,特色文化产业也焕发新活力。令人瞩目的是,“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库,年产值达2.1亿元,这一成就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完美融合,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又一典范。
为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汉中市集中资源支持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畜牧、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今年以来,谋划实施重点产业项目428个,总投资32.58亿元,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0家。上半年,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水果产量分别达5.2万吨、12万吨、5.7万吨、3.4万吨,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360亿元。在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下,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7元,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0.6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特色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实施“五个农业”,增效图愈绘愈新
汉中市大力实施有机农业培育、品牌农业培优、设施农业提升、智慧农业应用、观光农业精品“五大工程”,探索出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走进西乡县杨河镇黄池社区,千亩稻田翠浪翻涌。这里出产的黄池贡米自唐代便是皇室贡品,以晶莹如玉、米香馥郁著称。如今,品牌化战略为黄池贡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汉中市专门出台《黄池贡米生产技术规范》,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的标准化体系。通过统一品牌形象、提升包装设计、完善品质监控,“黄池贡米”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正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核心区培育的有机贡米售价达每斤12元,绿色大米每斤6元,价格远高于普通大米,成为品牌价值与有机农业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
“黄池贡米”的产业价值仅体现在优质优价上。每年举办的贡米文化节,巧妙融合农耕体验与旅游元素,通过插秧比赛、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让贡米产地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这种“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生动图景,正是观光农业的典范。贡米产业已成为西乡县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近年来,该县发展优质水稻订单农业1.5万亩,带动5000余户村民户均年增收千元以上。
与此同时,南郑区大河坎镇丁元村的千亩桃李园迎来丰收。得益于当地湿润的空气,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水源、显著的昼夜温差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金黄的黄桃、饱满的蟠桃压弯枝头。村党支部探索的“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今年保守估计产量可达40万斤,集体经济收益将突破50万元。设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也成功打开了西安等周边城市的销售市场。
令人欣喜的是,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正在天汉大地上悄然转变,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正成为主旋律。
走进南郑区濂水镇的东方希望养殖公司,其生猪养殖场内空无一人却高效运转。依托涵盖视频监控、智能环控、精准饲喂、24小时生物监测的智能系统,这个投资2.5亿元的现代化养殖场,支撑起年出栏12.5万头生猪的规模化运营。
智能巡检机器人精确巡行,红外扫描实时监测猪只体温,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警报,管理人员远程即可决策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畜交叉感染风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带来了显著效益:饲料转化率提高18%,每头生猪节约综合成本120元,仅2024年就节约成本超1200万元。今年2月,该项目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称号,成为汉中市智慧农业应用的标杆。
这些鲜活的实践,正是汉中市“五个农业”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通过持续深化“五大工程”,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目前,全市有机农业面积达29.3万亩,居全省首位。品牌农业覆盖率达67%,销售金额16.2亿元。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96家,累计培育设施农业基地163个、智能化种养基地218个,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132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厚植和美底色,乡村景更炫更靓
宁强县铁锁关镇河口村,归宁·河田田度假小镇的稻浪轻抚着原木风格民宿。一大早就过来玩耍的游客陈英笑着说:“早上拍拍照唱唱歌,中午吃农家乐,感受田园风光,心情特别好!”主理人黄茜茜介绍,这里的10间主题民宿常年爆满,周末预订至少需提前两周。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通过“政府搭台、村企合作”模式,小镇年接待游客四五千人,实现营收35万元。这里精心设计了稻草、篱笆、芦苇帘装饰的羌族文化打卡点,创新推出“民宿+”模式融合露营、研学等多元业态,去年带动60余名农村居民务工并分红近20万元。依托小镇人气,村里举办稻田露营音乐节、农耕研学活动,有效带动周边农家乐、咖啡馆发展,相关农户人均增收约2000元。
河口村的华丽蝶变,正是汉中市全域推进“千万工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全市分类推进2054个涉农村(社区)提升工程,首批57个省级示范村已获命名,2024年建设的84个省级示范村和151个市级重点村也已全面达标。
在乡村面貌整体提升的同时,防返贫致贫的屏障也越筑越牢。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73万户4.8万人,其中81%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通过持续强化产业帮扶和就业促进措施,34.91万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就业,确保了易地搬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提升乡村宜居水平的关键支撑。在汉台区老君镇皇塘村,“千万工程”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人居环境的“美丽革命”,更体现在村民生活的切实改善上。走进村民罗全义家中,院落里花团锦簇,墙边葡萄挂满枝头。“现在交通真好,路直接修到我的果园边,方便得很!天然气主管道也通了,年底就能用上。亲戚朋友来了,都说我这院子像个小公园!”罗全义的言语中满是自豪。他口中的路,是皇塘村今年实施的3.2公里“白改黑”工程。这条连接村口与田间的路,彻底终结了“雨天路烂不进车,果蔬坏地干着急”的历史。环境蝶变的背后,还有该村创新实施的“1333”长效管护机制在高效运转,通过明确目标、落实队伍责任、强化考核激励,特别是积分制调动村民参与,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保洁员”。
一年来,汉中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效显著。实施“水电气暖网路”六个民心工程,自来水普及率98.22%、供电可靠率99.97%,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5G网络通达率均达100%,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91.6%,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更加到位。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按照“五净九无一规范”标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5%,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8%,自然村生活垃圾实现收运处理占比达98%,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BA、广场舞大赛等文体活动点亮乡村舞台,同时通过大力整治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2024年,汉中市在省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再获“优秀”等次,创下省考“八连优”的佳绩。这一连串的荣誉,正是汉中市以一项项扎实举措牢牢守住底线任务、以一个个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驱动高质量发展、以一处处日新月异的和美乡村建设铺展动人画卷的有力印证,彰显了汉中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定步履与铿锵足音。站在“八连优”这一新起点上,汉中市正步履铿锵,奋力描绘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丽新篇章。(来源:汉中发布)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