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国际新生班”留学生来汉中采风

7月12日至13日,26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留学生带着好奇与期待,走进汉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汉文化采风。

从博物馆里的历史密码,到藤编匠人的指尖魔法;从张骞纪念馆的丝路传奇,到黄酒厂的非遗酿造……短短两天,这群外国青年用脚步丈量汉文化厚度,用镜头记录下无数“哇塞时刻”。

IMG_256

在汉中市博物馆,留学生们用手比划仿写“石门十三品”中的汉字。在半空中不断挥舞的手指引发他们互相打趣:“你是写汉字还是‘画’汉字?”笑声中,他们深刻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拜将坛,留学生认真聆听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解析。历史与现实的碰撞,让两千年前的谋略故事变得鲜活起来。

IMG_257

“你们是住在这里吗?这里的房子简直像宫殿一样,你们中国人真是太幸福了。”在兴汉胜境景区,留学生秦宇轩仰望着恢弘的汉式风格建筑,忍不住向记者感叹。景区内,留学生们穿梭于仿汉宫殿之间,或对着地砖纹样拍照,或仰头研究斗拱。

在体验区,有的留学生穿汉服写汉字,有的选择学习古老印刷技法。承袭千年的汉文化浓缩于此,并将汉文化揉进每一个动手的细节中。青年们亲身感受汉文化韵味,这段采风之旅也更添一份独特的互动记忆。

而当留学生们穿梭于城固县博物馆内各种展品之间,中国历史中古老的青铜器不再只是文献中的传说。他们透过手机镜头记录,历史风骨此刻仿佛触手可及。

在张骞纪念馆的展厅里,留学生们围着领队老师共同学习石榴的汉语发音。“当年张骞向西去,而今学子往东来”——他们口中的石榴,正是张骞当年从西域带回中国的馈赠。

张骞的传奇经历在此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用13年时间凿空西域,带回的不仅是石榴、葡萄、苜蓿等作物,更搭建起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雏形。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正以张骞精神为纽带,续写新时代的合作篇章。

南郑区黄官镇的藤编工厂内,当目睹粗糙的藤条在手艺人指尖神奇蜕变为坐椅时,留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凑上前观察、试坐。几个留学生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的手把手指导下,扭折藤条做出一只“藤编蝴蝶”,引发全场赞叹。二楼陈列室里,琳琅满目的藤编制品引发抢购热潮。有留学生急切地通过手机视频连线,让家人即刻挑选自己心仪的产品。

镜头扫过一件件心仪之物,挑选心爱藤编的喜悦在这一刻隔着万里晴空,“云”分享达成——一场由留学生亲自上阵的“国际带货直播”在藤编工厂里不期而遇。 IMG_256

黄官酒厂的古法酿酒车间则成了“嗅觉课堂”。留学生们凑近发酵缸深吸一口气,不时掏出手机,尽量将黄官黄酒古法复酿技艺这一非遗定格在视频里。

接到北京语言大学录取通知的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毕业生文静告诉记者,两天在汉中的汉文化采风让她感受颇深:“这个活动给我们留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汉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桥梁。未来,我也将在中国更认真、深入地学习,争取为传播汉文化与促进中哈友谊贡献微薄之力。”

带队教师——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雷表示:“26位哈萨克斯坦青年在汉中的研学之旅,通过实地考察,他们不仅了解了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也对汉文化和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历。这对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力量。”

据了解,这群留学生在汉中的沉浸式采风,也是为即将席卷全球创意浪潮的“汉文化主题短视频大赛”与“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汉文化双赛”)两项赛事积蓄灵感源泉。

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汉文化双赛”,包含“汉风古韵·镜彩汉中”短视频大赛与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两大版块。

短视频大赛设微视频、Vlog、手机电影三大赛道,以汉中地标、非遗技艺和历史人物为创作蓝本,期待45万元奖池激发全球创作者通过多元形式展现汉文化魅力。而聚焦文创产品与平面设计的创意设计大赛,则悬赏52万元,寻觅既扎根汉中文化基因、又具市场脉搏的创新设计。参赛者只需登录“汉中汉文化推广”微信公众号下载报名表等材料,按要求提交作品,便能在8月15日(创意设计大赛)与8月31日(短视频大赛)的截止日期前完成投稿。

为深化国际青年对汉文化的沉浸体验,搭建汉文化国际传播的青春桥梁,汉中近期还将组织来自美国、阿根廷等国家的学生深入这座汉文化“宝藏城市”进行采风,完成近百名国际青年的文化接力。

全球创作者通道已然开启。一个开放的汉中正以生动实践诠释何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沉寂千年的文化遗产在新世代的解构下焕发耀眼光彩。汉文化双赛总奖金近百万元,现面向全球公开征集作品,诚邀各界创作者以创意之心诠释千年汉魂。(来源:汉中视听)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