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扶风县法门司法所紧紧围绕基层法治建设核心任务,聚焦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关键领域,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夯实平安稳定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动能。
精准矫治,“一人一策”铺就回归路
坚持“宽严相济、攻心为本”基本原则,法门司法所在日常管理、个性矫正、公益活动上持续发力,全面推动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日常管理“严”。严格规范“入矫——解矫”全流程,对入矫宣告、首次谈话、日打卡、周通话、月见面等环节逐一细化,引导矫正对象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接受”。同时,以“定期入户+突击家访”相结合的方式,动态掌握社区矫正对象行踪轨迹与思想动态,坚决杜绝人机分离和脱管漏管现象发生。因人施策“准”。敢于打破传统模式,制定“一人一策”矫正方案,针对房某骨髓病变实际情况,变原本的“现场报到”“集中学习”“公益活动”为“上门走访”“送法入户”“普法宣传”,通过“量体裁衣”的矫正模式,充分彰显了司法温度,该做法被《西部法治报》专题报道。公益活动“新”。创新实施“公益+学法普法”模式,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在县体育公园法治文化广场开展“沉浸式”学法,在实景中强化法治意识。同时,积极鼓励矫正对象担任普法志愿者,变“被动教育”为“自觉学法”“主动普法”,为其顺利回归社会、重塑人生奠定基础。
暖心帮教,“紧实勤暖”架设连心桥
以“教育、感化、挽救、帮扶”为主基调,聚焦“紧、实、勤、暖”四字工作法,最大限度帮助刑释人员消除社会隔阂、融入社会生活。衔接配合“紧”。坚持“司法所+村(社区)+家属”三方联动,及时核查预释放人员信息,提前与人员所在村(社区)及家属做好对接,确保刑释人员按时报到。分类管控“实”。将刑释人员按照释放时间、重点人员、涉黑恶人员、失联人员、双列管人员分类管理,严格对照《陕西省司法所工作规范》规范建档,做好“一人一档”登记。回访走访“勤”。针对帮教人员实际,定期开展实地走访和电话访问,对重点人员、一般人员分别每月、每季度了解一次思想及生活动态并同步开展法治教育,以“四必访”(即思想波动时必访、生活困难时必访、家庭发生矛盾时必访、社会交往异常时必访)为基本原则,确保人员稳控到位。帮扶救助“暖”。积极与镇党委政府、用工企业沟通协调,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今年以来,先后为刑释人员推送用工信息23条,协助就业3人,推荐入职比亚迪1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待遇1人。
多元调处,“三色预警”织密平安网
坚持教育培训、纠纷调解“两手抓”,持续擦亮“和善人家”治理品牌,努力实现“人和气、家和睦、事和解、村和美”的“四和”效应。一手抓教育培训。主动对接县调解协会,邀请住建纠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振华、北岸律师事务所律师马海平来镇进行专题授课,围绕农村环境治理、农村建设法律法规以及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实战要素”,手把手传授调解技巧和法律适用要点,累计受训60余人,有效提升了基层调解队伍“实战能力”。一手抓快速调处。将矛盾纠纷按照紧急程度划分“红黄蓝”三色预警。“红色”纠纷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包抓,发挥镇矛调中心统筹协调作用,实行“专班”调解;“黄色”纠纷由镇包片领导包抓,组织纠纷事件涉及站所和属地村组相关负责人,做到“搭台”调解;“蓝色”纠纷由涉及村党支部书记包抓,运用村级调委会,实现“快速”调解。截至目前,今年共排查婚姻、邻里等各类矛盾纠纷65起,已化解64起,化解率98.4%。
创新载体,“多维普法”融入烟火气
聚焦“法治赋能基层治理”这条主线,积极创新普法宣传形式载体,围绕“阵地建设、精准服务、集会普法”多点发力,有效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向“互动体验”转变。街巷蝶变,法治入村。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分别在美阳村、宝塔村建成法治文化街和法治文化凉亭,沿街设置法治漫画展板20块,法治文化对联2副,以“沉浸式打卡”为特色,将法治基因“嵌”入街巷肌理。靶向宣传,精准滴灌。聚焦青少年、农民、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定期在中小学和田间地头开设“法治课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重点讲解法律诉讼、法律援助和反诈防骗等法律法规,以“土言土语”实现了“法治甘霖”精准滴灌。“三夏”普法宣传工作先后被西部法治报、陕西日报群众新闻刊载报道。集会焕新,法嵌烟火。依托法门寺古会、纳凉晚会、群众广场舞等大型活动,坚持将法治元素“潮”涌至民俗盛会,以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方式,让法治“元素”更具烟火气息。今年以来,先后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5次,发放彩页、法律知识读本3200余份,手提袋、文具包等宣传品600余件,在全镇形成了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难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法门司法所将持续筑牢稳定防线,聚焦“两类”人员管理、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化“一人一策”矫正和帮扶机制,提升人民调解质效,延伸普法宣传触角,以实干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来源:法门司法所)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