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38℃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孕产妇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肺炎或呼吸衰竭。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快,需每年接种疫苗预防。
麻疹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发热、咳嗽、结膜炎及典型皮疹。孕产妇感染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未接种疫苗者感染风险极高。
肺炎
包括细菌性(如肺炎链球菌)和病毒性(如呼吸道合胞病毒)两类,表现为发热、咳脓痰、胸痛等。孕产妇因膈肌上抬、肺容量减少,更易出现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
疾病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直径>5μm的飞沫核,在1米范围内通过眼/鼻/口黏膜直接传播,流感病毒在飞沫中可存活30分钟,麻疹病毒存活达2小时。
接触传播
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或物体(如门把手、医疗器械)间接接触传播,流感病毒在不锈钢表面存活24-48小时。
气溶胶传播
在密闭空间通过<5μm微粒远距离传播,麻疹病毒可在空气中悬浮达2小时。
垂直传播
部分病毒(如流感H1N1)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孕晚期病毒载量较高时垂直传播率达10%-15%。
对孕妇健康影响
病程加重风险
孕妇感染流感后临床症状更严重,住院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妊娠期免疫调节及心肺负荷增加导致病毒清除能力下降。
多系统受累
除典型呼吸道症状外,可能出现妊娠特异性表现如宫缩频繁、胎动异常,严重者可诱发妊娠高血压或子痫前期。
并发症高发
合并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或肾病的孕妇易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心肺功能。
用药限制
孕期许多药物使用受限,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对胎儿发育的潜在风险
结构畸形风险
孕早期持续高热(>39℃超过48小时)可使神经管缺陷风险增加2-3倍,退热剂规范使用可降低该风险。
垂直传播可能
虽胎盘传播率<1%,但病毒血症期可能通过炎症因子影响胎儿器官发育,尤其神经系统敏感性最高。
不良妊娠结局
流感病毒感染与流产率升高相关,中晚期感染可能引发胎盘功能不全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发生率提升25%)。
远期健康影响
宫内暴露于流感病毒的儿童,后续哮喘、认知障碍等发育性疾病发生率较正常组高1.8倍。
科学预防:构筑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疫苗接种(最核心、最有效)
流感疫苗优先接种
建议孕中期至孕晚期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可降低70%流感相关住院风险。疫苗接种后2-4周产生抗体,保护期覆盖整个流感季,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百日咳联合疫苗接种
推荐孕27-36周接种Tdap疫苗(破伤风-白喉-百日咳),可使新生儿获得母传抗体,有效预防6月龄内百日咳感染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肺炎球菌疫苗选择性接种
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或免疫缺陷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接种23价多糖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孕中期,需与流感疫苗间隔至少4周。
第二道防线:日常行为防护
温湿度调控管理
通过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40%-60%区间(抑制病毒存活),室温建议保持在20-24℃。空调滤网需每月清洗,避免成为病原体滋生地。
注重营养与休息
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鱼、肉、蛋、奶)、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增强抵抗力。
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
适度活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温和运动。
避免接触病患
家人如有感冒、发烧症状,应尽量减少接触,必要时患者也应佩戴口罩,并注意分餐。
第三道防线:环境与物品清洁
清洁高频接触表面
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或酒精擦拭门把手、开关、手机、键盘等。
安全处理口鼻分泌物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入有盖垃圾桶。
特殊场景处理
护理呼吸道感染患者后,需用消毒液浸泡衣物,并使用医用级手消产品进行深度清洁。
健康监测与应急处置
早期症状识别清单
流感样症状:若出现突发高热(体温≥38℃)、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典型流感症状,或伴有鼻塞、咽痛、干咳等呼吸道表现,需高度警惕流感病毒感染。
消化道异常:部分孕产妇可能伴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泻等非典型症状,尤其在甲型流感中更为常见,需与普通胃肠炎鉴别。
呼吸功能变化:关注呼吸频率增快(>20次/分)、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胸闷等表现,可能提示下呼吸道感染或肺炎进展。
及时就医指征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持续高烧(尤其是超过38.5℃)不退。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
意识模糊、嗜睡、烦躁不安。
胎动异常(明显减少或消失)。
剧烈头痛、呕吐。
就医与产检注意
产检前提前预约,错峰就诊,全程佩戴口罩,减少在医院停留时间。
用药规范
1.病原治疗
流感病毒:首选奥司他韦,在接触疑似或确诊甲型流感感染者后可预防性使用,治疗应在48小时内开始,但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仍可获益,疗程5天。
支原体治疗: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是孕妇首选治疗药物,克拉霉素不推荐使用。氟喹诺酮类禁用。
绝对禁忌:利巴韦林在孕期严格禁用,女性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治疗期间及停药后9个月应避免怀孕,因其有明确的致畸作用。
2.对症治疗药物选择
发热/疼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间隔4-6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避免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尤其是怀孕20周以后。
咳嗽(有痰):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孕中晚期可使用氨溴索(口服、静滴)等。
咳嗽(干咳):右美沙芬为干咳时可选药物,蜂蜜也可有效缓解咳嗽。
鼻塞:生理盐水喷鼻剂,避免口服治疗鼻塞药物,因其可影响胎盘血流,导致不良后果。
流涕、打喷嚏: 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相对相对安全,可供选择。
3.哺乳期用药安全性指导
抗病毒药物选择:奥司他韦及其代谢物在乳汁分泌量低,哺乳期可用。但需在服药后4小时内避免哺乳。
退热镇痛用药:对乙酰氨基酚为哺乳期首选退热药,乳汁渗透率仅0.1-0.2%,布洛芬短期使用安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抗生素使用原则: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哺乳期安全,喹诺酮类可能影响婴幼儿软骨发育应禁用,使用甲硝唑需中断哺乳12-24小时。
中成药禁忌:含麻黄、罂粟壳等成分的感冒药严禁使用。(高宝兰)
责编:李凯琴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