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成功经验,以家庭工坊发展为切入点,从强基固本抓起,向产业兴旺用劲,重村容村貌提升,“多点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凝聚合力,按下示范村建设“加速键”
画好“作战图”。围绕创建任务,立足水井村实际,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联村领导任副组长,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分析研判短板弱项,制定创建工作方案、任务量化清单、短板问题清单、建设项目清单等“一方案三清单”。
建强“主阵地”。 将“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与“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深度融合,持续巩固“一类村党组织”成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办好惠民事项。
夯实硬基础。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800余万元,打造藤编工坊一条街600余米,道路沿线治理1公里,新建藤编非遗文化中心400平方米,农特产品仓储中心560平方米,人饮工程铺设管网10公里,安装入户300余户。进一步提升了村庄承载力。
扮靓新颜值。200余户进入镇污水主管网, 100余户完成了污水分散治理,建成三格式沉淀池6个,铺设污水管道200余米,沟渠治理400余米,改厕280户,10月底项目全面完工后,全村污水治理率、垃圾处置率、卫生厕所覆盖率均能达到100%。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精准发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围绕做优藤编主导产业,做强蔬菜、盐菜、豆腐干特色产业思路,探索村园、村企、村户联动发展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村园合一,以村为单位融产业、聚要素,打造水井村大棚蔬菜基地、藤编工坊一条街2个特色产业园,以藤为媒,做强“五编”主导产业,以工坊为点,做优盐菜、豆腐干、蔬菜特色产业,建立“企业+家庭工坊+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强势引领,家庭工坊遍地开花的村园合一产业发展格局。带动群众200余户实现了“村头就业、挣钱顾家”。
村企联建,坚持政府引领、村企合作,支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工坊为主力的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完善订单、股份、劳务、租赁等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农民群众更稳定地嵌在产业链上。水井村现有龙头企业2家,合作社2家,带动群众200余户年增收1万余元。
村户融合,推动产业延链强链,丰富直播带货、观光采摘、休闲旅游等业态,建成大棚蔬菜基地1个,家庭工坊22家,配套民宿2家,通过流转、入股、务工把152户群众牢牢嵌入产加销、吃住游全产业链,预计今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1.8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
同心协力,筑牢美丽乡村“底色盘”
“网格化”管理。采取村组联动,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形成“主要领导抓部署、包村领导抓落实、党员干部网格员抓一线、村民公益岗齐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保洁员、护林员、巡河员等公益性岗位100余人,对公路沿线、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等处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清理。今年以来累计动员1000余人次,清除垃圾300余处,极大改善了乡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常态化”推进。充分利用村级广播、村组微信群、入户走访、院坝会等方式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力度。各村将整治工作动态上传工作群,互相监督,互相学习,通过晒成果、学先进,营造“动起来、干起来、比起来”的浓厚氛围,促进人居环境质量高效提升。
“示范性”评比。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每月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制定“和美庭院”打分标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进来,让示范性强、引领作用大的示范户,通过群众“过筛子”评定,截至目前,评选表彰“和美庭院”30户。(来源:南郑区农业农村局)
责编:谷可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