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传统习俗
吃元宵
“元宵”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令食物。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做成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着丰收和睦的日子如环无端没有尽头。传说起源于春秋末期。唐代称为面茧、圆不落泥。《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宋代称为圆子、团子。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叫它“元宝” 。
赏花灯
赏花灯是元宵节里的重要庆祝活动。每逢元宵节各地张灯设市,悬卖各式花灯。现如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常于元宵节或举办大型灯展,展出全国各地特色彩灯,供人们观赏。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冰灯展览,用冰雪制作成的彩灯造型。
话灯联
每逢正月十五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上镶挂壁灯联、门灯联。灯联的出现,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赏月
在古代人们月亮的变化作为计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历法体系,而每个月圆之日都被称为望日。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个最完满的月圆之日,尤其具有特殊的心理暗示甚至图腾崇拜的意义。元宵节又称元夜、元夕。元是开始,在汉字寓意中,元也是善,元还通圆,预示着圆满的生命、圆满的欢欣、圆满的日子。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相聚,共赏一年之中的第一轮圆月,并在明亮的月光下许下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民间歌谣
闽南歌谣 《元宵月正圆》
闹元宵,月正圆,
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
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
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
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
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
叶落归根是正理。
苏北歌谣
灯笼亮,火把红,
正月十五炸麻虫,
场边田边都炸到,
炸得害虫影无踪。
张家口歌谣
正月正,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红灯。
红灯挂在大门外,
但不知财神来不来。
南京歌谣
正月里来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花灯,
耍狮子舞大龙,
圆圆的汤圆碗里盛。
元宵的节日发展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
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素材来源 | 网 络
责编:谷可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