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是陕西西大门,素有“秦都汉关”之称,地处六盘山南段。这里海拔较高、山路曲折,31岁的卢刚正带领着石岭道班的6名养护队员清理排水沟。这位曾经在电子厂打工、回乡经营小卖部、面粉磨坊的年轻人,用青春守卫着家乡的蜿蜒山路。
2017年,当镇政府工作人员第三次敲开卢刚家磨坊的门时,这个生于1994年的年轻人终于接过了道班传承的接力棒。“当时村里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养殖大户、另一个开了一家农机维修站,平常也忙、自身收入也高,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另一个愿意干道班的是一名快60岁的老养路工人,但是他不识字,很多工作无法胜任。”卢刚回忆当年的选择。
卢刚(左二)和工人清理倾倒树木
这个双向选择的背后,是陇县农村公路发展服务中心在农村人口流失、劳动人口年龄偏大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破解基层养护队伍老龄化、后继无人难题的突围实践。针对山区县养护力量青黄不接的困境,陇县农路中心打出”组合拳”:将原有13个道班优化重组为7个”大道班”,实行”一条路一个班”集约化管理;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工龄”薪酬体系,班长月薪达3000元;配套”五险一金”及年度体检,让年轻人看得见保障。陇县农路中心养护股股长赵会龙很有感触:“终于在农村路养护上看见年轻人了!这项事业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断绝!”
卢刚和妻子侯春艳
在海拔1300米的保家河道班,赵六亿夫妻养护公路的故事已延续22年。如今,这道独特的”夫妻班”风景正在新生代养护人身上延续。卢刚的妻子侯春艳也是一名养路工人,同时兼职道班的灶夫,当大家完成一早上的工作回到道班洗漱时,侯春艳还要抓紧时间给大家做饭。“在哪都要做饭,我们农村人吃的也简单,面条一下,菜在院子里抓一把就都有了”侯春艳嘴上说着手里的活也不停,“同样拿的工资,不可能不去路上干活”。侯春艳作为女同志,要能“顶半边天”,作为班上唯一的女同志,“大家也会照顾我,一些处理大型塌方落石的工作时让我干轻快一些的体力活。”
机械化、信息化是破解农村公路养护难题的另一突围方向。目前,陇县农路服务中心已为全部7个道班配上了自卸轻卡,告别了养护生产长期使用三轮农用车的时代;购买了一台道路除尘吹风机,一个台班可双向作业50公里以上,代替一个7人道班三天工作量;针对陇县海拔高、降雪频繁的特点,购置了全自动融雪剂抛撒机,极大改善了劳动环境,过去需要站在卡车后斗抛撒融雪剂,现在坐在温暖的驾驶室内手握遥控器,看着监视屏幕融雪撒盐;给现有的护栏清洗车加装了除雪铲,弥补了除雪机械不足的问题。
夕阳西下,工人下班后卢刚要将当天的工作记录成册,还要将今天工作情况汇总,通过手机上报给县农村中心,最后在清洗一下道班里的自卸轻卡。翻开卢刚的朋友圈,每年雨雪天气他都会在朋友圈里发布路况信息和除雪保畅工作进展,本地人的优势让他发布的信息能够精准传达给需要的人,他为自己能够服务乡党们的出行而自豪!
这个“90后”班长和妻子的身影,正在融入陇县1200公里农村公路的守护者群像中。他们正在书写“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解得了乡愁”的乡村振兴故事,也见证了新时代农村公路养护“留住人、留住心”的深层变革。
侯春艳(左一)整理融雪剂,方便其他队员抛撒
陇县农村公路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小利说:“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失、养护队伍老龄化等难题,陇县农路中心加大养护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改变养护队伍管理模式,通过赋权班长、机械化升级、改善民生配套等改革措施,让曾经的“夕阳岗位”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筑牢公路养护基石。”(文:杨江涛 图:陇县农村公路服务中心)
责编:谷可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