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留坝县武关驿镇,山是青的,水是绿的,风里裹着草木的清新。沿着蜿蜒的村道行走,目光所及皆是生动的画卷:整齐的袋料香菇架次第排开,湿润的空气里,菌棒正悄然孕育着新生的希望;松树坝的林下,天麻静默生长。土地有限,智慧无限,向林下要效益,既守住了脚下的粮田,也充盈了腰间的口袋。产业之根,就这样深深扎进了乡间的泥土里。
脚步移向村落,变化的痕迹同样清晰可辨。曾经略显杂乱的柴垛如今堆放得整齐有序,房前屋后新扎的篱笆或新砌的花坛,错落有致地点缀着农家小院。这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村民们一点一滴的“微改造”和“巧提升”。大家自发组织起来,清扫房前屋后、整理庭院角落,将闲置的坛坛罐罐种上花草,让废弃的旧木料变成别致的栅栏。这些细微处的用心,让村庄的“面子”更清爽,“里子”也更舒适。环境美了,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维护家园整洁,渐渐成了大家的自觉习惯。
这份共建家园的热情,也延伸到了村庄的公共事务中。每个月的“院坝评议会”,成了村里热闹的“议事厅”。法律工作者坐镇,解疑释惑;邻里乡亲围坐,畅所欲言。村务公开透明,大家心里敞亮。村规民约里那“孝勤和善美”五个大字,高高悬挂,是无声的教化;“红黑榜”上,扬善亮丑,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干部们深有体会:“事儿摆在明面上,理儿讲在桌面上,人心齐了,劲儿才能往一处使,村子才能越来越好。”人心,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参与和认同中,悄然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当暮色四合,另一种生机在武关驿点亮。初夏的“商超之夜”,舞台之上,二十余盏竹编滚灯在舞者手中上下翻飞,流光溢彩,宛若星辰落入凡间。这道源自江南水乡的非遗风景,已在秦巴山麓的武关驿深深扎根。镇上的老篾匠们,用本地的坚韧竹材重塑灯骨,古老的烛火被灵巧的智能灯带取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舞步的编排更是匠心独具,将秦巴汉子舞龙的刚劲雄浑与滚灯的轻盈灵动巧妙交融。每一次翻腾跳跃,都引来观众阵阵喝彩。非遗活了,乡愁有了鲜活的载体,记忆在灯火流转中得以延续。
而武关驿的底色里,流淌着更深沉的文化血脉。武休关隘口,雄风犹存,默默诉说着金戈铁马的往昔;孔雀台畔,那“千梁无柱”的栈道遗痕,静卧山间,如同无字史书,见证着千年古道的人来人往。这份厚重的底蕴,如今正化为发展的新动能。依托栈道文化,一个个独具风情的民宿在村落间生长起来——“栈道渔村”枕水而居,“赋题烟雨”诗意盎然。远道而来的客人,漫步于仿古栈道,触摸历史的肌理;累了,便歇脚在古朴的吊脚楼中。炉火上,香菇炖土鸡香气四溢;小桌前,一盏用本地西洋参泡制的露酒清香醇厚。山水间的这份闲适与滋味,不仅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更在悄然间为乡亲们铺就了增收的新路。
行走在武关驿镇的山水之间,从晨光熹微中林间田垄的辛勤,到暮色四合时村落院坝的温情;从菌棒低语的产业脉动,到古道新韵的文化回响,每一步都踏实而从容。这里没有宏大的喧嚣,只有对山水禀赋的珍视与精耕细作;没有刻意的速成,只有对古驿新风那份自然而然的追寻与平衡。千年栈道延伸的方向,正由今日武关驿人用勤劳与智慧,一笔一划续写着充满生机的崭新篇章。(张轶群)
责编:曾祥秋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