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横山区魏家楼镇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如今正悄然书写着一部令人瞩目的“中药财富经”。近年来,这个传统农业小镇通过精准定位中药材产业,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农业转型新路径。
酸枣产业:荒山变“金山”的生动实践
站在枣坪村的山梁上,一片新开垦的450亩坡地格外醒目。当地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村里创新采用“村集体流转+大户承包”模式,通过争取乡村振兴资金建成450亩酸枣产业项目,以每亩30元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再以每年固定收益5万元承包给种植大户董国成。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村民及村集体有稳定收入,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村支书补充道,“除去每年1.35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可获得3.8万元的稳定收入,这些钱全部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全体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邻近的杨家楼村,三年前种植的100亩酸枣已初见成效。该村通过“高价流转、适度发包”方式,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流转土地,彰显了对产业前景的坚定信心。
梁西山村老白的致富故事更是令人振奋:投资1万元培育1亩酸枣苗,收益近十万元。在政府引导下,散户种植面积超过200亩,“大户引领、散户跟进”的发展态势已然形成。
庭院经济:房前屋后开辟增收新路
2025年,魏家楼镇组织考察优质酸枣品种,与久谷源公司达成保底收购协议,为农户解除销售后顾之忧。
镇政府投资8万元,为40多户农户房前屋后的枣树嫁接1万株酸枣接穗。镇农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当前每个接穗产量近2斤,市场价格每斤5元,单此一项就能带来10万元收益。到第二年,收益将直接翻倍。”

拓家峁村的拓毛小是庭院酸枣经济的典范,通过嫁接房前屋后300多棵枣树,实现年产值2万多元。“以前的枣树到了秋天雨多,枣子一毛不值,今年收入2万元,我估计明年还能翻一番。”老拓还在院子里蔬菜地培育酸枣苗,一年就创收8万元。
黄芩种植:沟壑地里的“金色希望”
枣坪村大沟组面对土地濒临撂荒的困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创新思路,以每亩30元的价格流转回500亩土地,再以每亩35元承包给黄芩种植大户。
种植大户杨四信信心满满:“别小看这沟壑地,种粮食不行,种黄芩却是宝地。”黄芩耐旱耐瘠薄的特点与当地自然条件完美契合,预计三年后将带来可观收益。
远志产业:万亩基地创造规模效益
远志已成为魏家楼镇最亮丽的中药材名片。截至2024年,全镇远志种植面积达7600亩,2025年新增2800亩,总面积突破万亩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远志之乡”。
主管农业的副镇长介绍:“远志亩产值可达6000至10000元,是传统农作物的6到10倍。到2027年,全镇仅远志一项收入可达近1亿元。”
肖崖村村民老马是远志种植的先行者,望着即将采收的20亩远志,他欣慰地说:“前几年看着光秃秃的山坡变成‘绿色银行’,心里别提多踏实了。种远志虽然周期长,但价格稳定,收益可观,准备在城里给儿子买房呢。”
产业启示: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魏家楼镇的中药材产业能在黄土坡上扎根结果,其探索出的发展逻辑,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乡村振兴样本。

这里没有盲目跟风选产业,而是吃透黄土丘陵区的自然禀赋,把曾经“种粮难”的土地劣势,变成了适宜中药材生长的独特优势;没有固守传统耕作模式,而是通过“村集体流转+大户承包”的灵活方式,既让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又让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来源;没有只盯着短期收益,而是兼顾“快见效”与“长收益”——酸枣、黄芩能快速带来收入,远志则保障长期稳定增收,让农户和产业都能“踏实地往前走”;更没有脱离市场盲目种植,所选品种均为药典收录、需求稳定的类型,从一开始就为产业发展规避了市场风险。
未来,当地将继续以“中药材特色镇”为方向,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品牌建设上求突破,让魏家楼的中药材真正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从荒山秃岭到中药飘香,从传统耕作到特色种植,魏家楼镇用实践证明,在生态脆弱的黄土丘陵区,同样可以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这部正在谱写的“中药财富经”,不仅改变了黄土地的面貌,更点亮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源:群众新闻网)
责编:谷可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