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李秋林:从“小面坊”到“大产业”

近年来,石泉县池河镇以“三个年”活动为统领,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当标杆做示范走前列上取得了新成效、迈出了新步伐,涌现出了一批担当作为、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现推出“典型在身边”专栏,旨在充分发挥担当作为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氛围,奋力谱写池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期推送:李秋林——从“小面坊”到“大产业”

凌晨四点,天色未明,石泉县池河镇顺风村“秋林面厂”的灯火却早已通明。机器轰鸣声中,一个年轻的身影在氤氲热气里穿梭忙碌——他正是这家面厂的“当家人”李秋林。

2010年高中毕业后,李秋林没有选择到大城市闯荡,而是毅然留在家乡,接过了父辈手中的面厂担子。他深知,这不仅是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厂,更是乡亲们生计所系的一片热土。从“小面坊”到“大产业”,从“个人致富”到“带动乡邻”,李秋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IMG_256 李秋林明白,一味因循守旧难以在事业上取得突破,更难以助力家乡的振兴与发展。他将现代管理理念引入面厂,让老厂焕发新生。今年3月,他在石泉县桃园路增设分店,拓宽发展空间;4月,又斥资20余万元引进自动化设备,在坚守传统筋道风味的基础上优化工艺流程,将传统“干面店”升级为“生态鲜面坊”,让“家乡面”的品质更上层楼。与此同时,他立足家乡特色蚕桑产业延伸产业链,匠心研发出桑叶面、茄汁面等多元口味产品。借助“石泉食美”区域公共品牌,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如今,面厂年产量突破万吨,年营业额达60余万元,从昔日小作坊蜕变为拉动一方经济的引擎,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惠及桑梓的佳话。

乡村振兴率先垂范,做锐意进取的“开拓者”。近年来,池河镇深耕“双培双带”工程,将致富能手中的先锋力量凝聚到党组织周围,为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2021年,李秋林作为优秀代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以党员初心为指引,在带动乡邻共富的路上勇担重任。入党后的李秋林始终将“带动就业”作为己任,优先吸纳本村及邻村劳动力,尤其向生活困难家庭敞开大门,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将自己多年钻研的制面技艺倾囊相授,手把手培养出一批技术娴熟的“产业能手”,让劳动者既捧稳“饭碗”,更掌握“技术本领”。在他的示范引领下,两名员工加入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1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他还建立起“产业+农户”的共富纽带,与50余户农户签订长期收购协议,让桑叶、紫皮长茄、菠菜等农产品变成“金叶子”“紫珍珠”“绿翡翠”,土地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聚宝盆”。在党建引领与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中,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IMG_256 担当重任发挥示范作用,做诚信经营的“引领者”。历经多年风雨洗礼,“秋林面厂”的招牌愈发闪亮,宛如一面旗帜,见证着池河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李秋林感慨道:“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份事业,‘踏实做良心生意,以诚信待顾客,用责任回馈社会’的经营理念,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年初制定党员承诺时,他郑重写下:“引导辖区商户诚信经营,树牢安全生产意识,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他始终践行“不满意就退换”的承诺,每一斤面条的分量里,都沉淀着经营者的赤诚初心;每一句质朴的承诺中,都饱含着对顾客的真诚尊重。这份坚守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同行者的道路。在他的带动下,集镇多家商户纷纷响应,联合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共同承诺严把质量关、杜绝虚假宣传、主动接受监督,营造了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

从传承家业到造福一方,李秋林将党员的赤诚之心融入乡土,把鲜面厂的机器轰鸣谱写成共同富裕的动人乐章。他以朴素坚韧的行动证明,党员先锋的担当,不在口号而在行动。他正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更多年轻人扎根田野、深耕产业,让鲜艳的党旗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高高飘扬!(董欣)

责编:谷可

编辑:王晴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