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维度,既契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也顺应教育目标的要求。激发学习主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学”;培养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想法的碰撞能拓展思维,通过交流,学生能接触到多角度的解读,学会从更全面的视角分析问题,培养思辨能力。照顾个体差异,促进共同进步,小组合作时,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同伴理解难点(比如“这道题我来给你画个图讲讲”),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提问,避免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发言,最终实现“优等生拔高、中等生提升、后进生跟进”的效果;落实核心素养,贴近现实需求,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在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传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探究中,最核心的是如何组织小组合作?那么,“八个一”学习模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合作效能的有效策略,具体内涵和作用如下:
1.读一读
核心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明确探究任务要求,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以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说明: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探究中,小组先齐读段落,梳理主要内容;小组再读课文第3-4自然段,圈出描写西沙群岛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关键词句(如“五光十色”“蠕动”“威武”),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明确本段核心是“海底物产丰富”。再以小学语文《掌声》(讲述残疾女孩英子在掌声中变得自信的故事)为例,小组分段朗读课文,重点读英子上台演讲前后的段落(如“轮到英子的时候……她的眼圈红了”“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通过语气变化感受英子的心情变化。
2.找一找
引导学生从相应的段落、语言情境或问题中筛选关键信息、线索或疑点。例如数学小组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美术小组找作品中的色彩搭配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我们还是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课文围绕“作者如何写出珊瑚的多样”,小组分工找句子:有的找到“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有的发现“还有的……”这类句式,梳理出“比喻”和“列举”两种写作手法从而理解课文的内涵,达到教学目标。再以《掌声》为例,围绕“两次掌声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境下”,小组分工找句子:有的学生找到“英子刚站定……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也有的学生找到“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明确掌声出现的关键节点,从而开始如入手展开自学。
3.画一画
用图形、符号、示意图等可视化方式呈现探究内容,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表达。比如用线段图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画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用简笔画呈现找到的海底生物:有学生画“像花朵的珊瑚”,有学生画“蠕动的海参”,也有人画“威武的大龙虾”,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收效一定很好。另外,我们还可用箭头标注对应的课文语句,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可视化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如《掌声》这篇课文,用简单的表情符号或简笔画表现英子的变化:画“低头、皱眉的英子”对应“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画“抬头、微笑的英子”对应“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直观呈现人物的成长,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共鸣。
4.说一说
小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发现、思路或困惑,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小组合作探究中最终要的一环。比如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解答”“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这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的关键。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每人选一种生物,说说“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形容它”。比如学生说:“‘蠕动’写出了海参慢慢爬的样子,很形象”;“‘威武’让我想到大龙虾像战士一样有气势”。另外,还能在表达中理解词语的准确运用。再以《掌声》为例:每人选一处掌声,说说“这掌声里可能包含着同学们的什么想法”。比如学生说:“第一次掌声是想告诉英子‘别害怕,我们支持你’”“第二次掌声是觉得‘英子讲得真好,为你骄傲’”,从而达到课文的内涵的深化。
5.议一议
针对探究中的问题、分歧或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从而达成共识。例如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围绕“该不该随手扔垃圾”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再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针对“第4自然段为什么要写鱼‘成群结队’‘数不清’”展开讨论:有的说“突出鱼多”,有的补充“其实是想说明西沙群岛很富饶”,通过争论明确“写鱼多是为了体现整体的富饶”,深化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掌声》中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掌声改变了英子’”:有的说“因为掌声让她敢上台了”,有的反驳“不只是敢上台,后来她还变得爱说话了”,最后达成共识“掌声给了她勇气和自信,让她走出了自卑”。
6.补一补
小组成员相互补充观点、完善结论,弥补个人思考的不足。比如在小组汇报初稿完成后,成员提出“这里可以再加一个例子”“那个结论不够准确,应该补充一些课外依据”,让探究成果更完整。小组整理“西沙群岛富饶的表现”时,先列出“海底有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有同学补充“课文开头还说西沙群岛风景优美,也是它的特点”,另一人再补“结尾说‘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能看出作者的喜爱”,让总结更全面。再如,小组总结“英子的变化有哪些”,先列出“从不敢上台到主动演讲”,有同学补充“从默默坐在角落到和同学一起游戏”,还有人补“她的眼神从躲闪变得明亮了”,让总结更具体。
7.评一评
对小组内成员的表现、探究过程或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比如评价“谁在讨论中发言最积极”“我们的实验步骤是否严谨”,明确优点和改进方向,激发持续参与的动力。互评小组内的表现:“小明找句子时最仔细,发现了‘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个夸张句”“小红画画时漏了‘飞虎鱼’,下次可以更认真”,既肯定优点,也明确改进点。互评小组讨论的表现:“小丽在‘找句子’时最快找到了两次掌声的位置,值得学习”“小刚在‘议一议’时一直没发言,下次可以大胆说说自己的想法”。经过这样评价,让自己明确了探索的方向,为以后总结概括埋下伏笔。
8.写一写
将探究的最终成果、结论或感悟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如实验报告、小短文、总结提纲等,固化探究结果,提升书面表达能力。以“西沙群岛的____真____”为开头(如“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啊”),小组合作写一段话,用上课文中的好词或自己的想象,将探究成果转化为书面表达,巩固对文本的内化;以“如果我是英子,收到掌声后会想____”为开头,小组每人写一句,再组合成一段话。比如:“如果我是英子,收到掌声后会想:原来大家没有看不起我,他们是真心为我加油,我以后一定要更勇敢!”
以上“八个一”,每个环节都紧扣文本细节和情感,让小组合作探究贴合语文课“品语言、悟情感”的核心目标。这“八个一”环环相扣,从输入到输出、从个体到集体,全面覆盖了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能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小组合作探究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从文本感知到语言分析,再到创意表达,既落实了核心素养的情感目标,也锻炼了“品味语言、合作表达”的语文能力。(供稿: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