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略阳县乐素河镇:诗意田园 多彩乐素河

乐素河发源于甘肃康县大王山,经陕西略阳县郭镇入境,一路纳入西沟、银杏沟、寒峰沟、瓦舍沟等众多河溪水流,至镇政府驻地乐素河村注入嘉陵江。

乐素河镇位于略阳县南部秦岭腹地嘉陵江畔,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因自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的乐素河而得名。

千年流淌的乐素河水,宛如一条玉带,纵横在崇山峻岭之间,孕育了这一方灵山秀水,滋养了勤劳淳朴的乐素河人。

IMG_256

“乐素河”之称,乃悠久之古名。据唐宋时期的相关史记所载,“乐素”二字,寓意快乐祥和,朴素恬淡,体现了上古君子的谦谦之风。然而,至明代中叶之后,“乐素河”这一赋予人文底蕴的地名不知何故被改名为略带贬义色彩的“落索河”。后来,就连地方官署的文牍上,也使用“落索河”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了百余年。清代嘉庆年间,略阳县当地文坛名人淡金籯针对“乐素河”被世俗称为“落索河”一事,追溯探源,纵横捭阖,为之辩名。地方官府顺应民意,在文牍往来中及时将地名更正过来,于是“乐素河”终于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之中。

静静流淌的河水,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秘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崖都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传说。

周家坪渡口处卧有一巨石,形似一只大船,传闻木匠鼻祖鲁班曾乘船北上,由于连夜赶路,走岔了方向,无奈之下将船弃于此处。日月轮转,此船化为石船,立在至周家坪村的必经之处,好像一扇巨大的石门,因此称为“关门石”。在“关门石”上游三百米处,有一“老牛潭”,潭深数米,深不见底,听说以前常有村民在潭边附近放牛,稍不留意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传闻潭中有一怪物,专食到潭边的人畜,越传越离奇。从此,人们闻潭色变,途经此处,结伴而行,不敢逗留。可惜,由于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关门石”和“老牛潭”现在都看不到了。但是,这条古老的河流,历经沧桑,水波粼粼的背后还蕴藏着很多生动的故事。

IMG_256

河两岸青山葳蕤,小村落零零散散、隐隐约约地掩映在青山绿树间,一缕缕炊烟妖娆地在树叶间隙里飘舞升腾。远山被云雾笼罩期间,或隐或现,再远些再高些的山峰与天际融为一体。星星点点的羊儿在河边愉快地蹦跳,手持长鞭的牧羊人坐在石头上,和在河坝里打理菜园子的老乡相谈甚欢,时不时瞟一眼吃草的羊儿。沿河而行,常见三三两两或站或坐的悠闲的垂钓者。河边的浅水里有几只鸭子在啄食、游水,岸边两只大鹅一摇一摆地扭动着胖胖的身子,有狗从旁边经过,立刻张开大翅膀“嘎嘎”地追赶,吓得狗麻溜的跑了。河里长满了参差不齐的麻柳树,河水顺着岩石蜿蜒流淌,在宽阔的地方形成一个个水潭,来不及休整又急急地奔到远方。清澈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

明朝末期著名诗人吕大器曾写诗《落索河有感》,生动地描述了乐素河沿岸的景观和民俗:

百折波涛险,一泓山涧清。天高云黯淡,岩老石峥嵘。

古洞都成穴,诸峰尽筑城。版图犹蜀界,风土半秦声。

河流轻吟着古老的歌谣,缓缓流淌,带走了岁月的尘埃,却留下了永恒的宁静。

但是乐素河不是一直都是宁静的、平和的。汛季的时候,它让沿河居住的村民提心吊胆。长时间暴雨,河水猛涨,奔腾翻滚,水流声如千军万马,一泻千里,横冲直撞,它就像一个发了脾气的巨兽,让人生畏。洪水淹没了两岸的田地。洪水退后,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又变成肥沃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撒上小麦、栽上油菜,又是来年丰收的希望。

静静流淌的乐素河默默的守护着沿岸的万物生灵,陪伴着乐素河人的每一个日夜,见证了这个偏远小乡镇的岁月更迭。河两岸的村庄以河为界,两岸村民的往来都须跨河而过。过去,河上没有一条像样的石桥,夏天的时候,可以趟着水过去,秋冬时节,就得先脱下鞋子,将鞋子提在手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趟过去,再穿上鞋子。或者在河里放几块石头,踩着石头走过去。年轻人走的稳,老人小孩子可不行,踩在石头上颤颤巍巍,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水里,裤脚、鞋子全湿了。后来,政府在河面上修建了吊桥、漫水桥。但是,吊桥摇晃的厉害,大车不能通过,摩托车走在上面比较危险。遇到汛季涨水的时候,漫水桥经常被淹没了,村民们只能望而兴叹。后来,政府又投资修建了坚固宽阔的跨河大桥,人们不再为过河而忧心。时光荏苒,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今的乐素河镇迎来了全新的蝶变,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村集体产业如雨后春笋,呈现出勃勃生机。河边铺上了游步道,修建了小广场,打造了生态景观河道。集镇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水悠悠,流过无数春秋,伴随无穷岁月。河边的花草绿了又黄,人在一辈辈故去又一辈辈长大,自然界一切都在此消彼长、循环往复中,唯乐素河潺潺依旧,奔腾不息。

注:淡金籯(yíng),字经畲,乐素河镇乐素河村侯家砭人,自幼在家乡勤奋读书,后取岁贡,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出任陕西紫阳(一说四川资阳)儒学训导,英年早逝,归葬故里。生前著有《寒蓬山记》《乐素河辩》《东西汉水考》三篇文章,被收入略阳旧志,成为后世研究本土风物民情的珍贵文史资料。(何玉娟 张伟)

责编:谷可

编辑:李清风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