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佳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乡村面貌换新颜

近年来,榆林市佳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发力,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显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千万工程”建设筑牢根基。

近日,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虎军(右),佳县坑镇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左)做客《“千万工程”在陕西》,介绍了佳县开展乡村建设的最新进展成效。下图为两位嘉宾为节目录制做准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底色

近年来,佳县坚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启动实施“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和气化乡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稳步推动服务向村覆盖、入户延伸,逐步达成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坚持以“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为目标,建设中注重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让各村落的文物古迹景观、黄河山水风光、千年枣林风情、陕北农耕文化、红色革命史迹等在新时代重现风采。

IMG_256

佳县坑镇赤牛坬村位于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曾是典型的黄土高原贫困村,近年来依托千年农耕文化和窑洞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功蜕变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50强案例”。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年演出260余场,村民参与演出每人每年增收6000余元。上图为《高高山上一头牛》演出现场,以及赤牛坬村建设的民俗博物馆,收集展示村民家中的“老物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陕北农村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

强化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色

佳县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公共服务事项,优先规划、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引进乡村医生,落实工资待遇,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水平,对2025年零报销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次年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3000元;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成农村幸福院272个,服务农村老人7000余名。

IMG_256

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制定村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及代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

2024年,赤牛坬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村集体收益120万元。全村推行“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可获积分,与分红挂钩;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评选,培育文明乡风,获评“全国文明村”。上图为赤牛坬村村委会和图书馆。

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增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亮色

佳县以集中整治环境为短期手段,以建立工作机制和养成生活习惯为长期措施,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聚焦“净美庭院”建设抓整治。以“十个万+”到户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结合改厕、改圈和室内外、房前屋后卫生保持等,实施“积分制+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IMG_256

聚焦“净美村庄”建设抓整治。以村集体经济收益为支撑点,将整治实绩与村干部、保洁员工资挂钩。对公共卫生、公共设施、广告招牌、建筑垃圾、乱堆乱涂乱搭等乱象开展‌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设施维护、‌包清理“五包”环境整治。

聚焦“净美乡村”建设抓整治。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抓手,实施农村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旁”绿化,常态化开展农村河湖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乱倒等“五乱”清理工作。

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每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开展常态化暗访,以查促改。实行人居环境整治观摩评比机制,推动镇容村貌由“局部美”向“全域美”转变。

近年来,赤牛坬村投资1600万元改造窑洞群,打造“白天看窑洞、夜晚赏星空”的沉浸式体验。建成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实现道路硬化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网络覆盖100%,垃圾处理率100%,获评“中国美丽宜居村”。上图为赤牛坬村牛嶺山寨景区昼夜不同的景色。(刘俊芳)

 

责编:卓西玲

编辑:李清风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