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紫阳县焕古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压舱石”,深入探索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焕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焕古镇党委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教育培训,持续做好村(社区)班子届中分析研判,加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锻炼,不断建强支部战斗堡垒,为基层治理提供根本保障。积极引导“道德教化”在基层治理当中的作用,大力弘扬孝义文化、乡贤文化、义渡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增进群众对遵守道德法律、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创新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将金融服务与弘扬和培育良好家风乡风相融合,创新“道德积分银行”做法。将群众践行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内容赋值量化操作,积分化管理,将村民“无形”信用资产转化为“有形”信贷资金,在金融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吸引更多村民主动参与村级治理,让有“德”者有所“得”,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真正让“道德无价、德者有得”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发扬“枫桥经验”,突显乡村治理成效。以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网格员作用,按照“家家走访、户户见面”的方式,深入村组户常态化开展走访工作,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对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有效逐一化解;大力推动智慧安防建设,依托“安康智慧治理信息平台”和焕古镇街道社区“社会治理智慧信息应用平台”,通过“智慧+网格+服务+管理”模式,将村(社区)的动态研判、政策落实和矛盾纠纷排查等统筹整合,做实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两个全覆盖;着力强化队伍建设,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乡贤调解等调解资源,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服务,畅通法律便民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调解人才库已纳入85名调解人才;完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并规范运行,持续推进“八五”普法行动,全年累计开展普法宣讲活动60余次,发放宣传物品20000余份,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普法课堂”6期,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2次,高标准建成法治长廊1条、法治广场1个,形成广大干群人人知法、懂法、护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推动多元共治,突显治理合力成效。以政治强引领,各党支部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主动作为、担当有为,深入群众听民意、访民情,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以法治强保障,培育“懂法律、精业务、会办案”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粮食安全、安全生产、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制定完善47项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累计开展执法监督检查69次,发现问题76个,整改完成68个,形成良法善治新局面。以德治强教化,充分利用“古镇奉茶室”、乡贤馆、义渡文化广场和家风文化展览馆等德育阵地,扩大“全国美德少年”梁生霞、“陕西好人”许治奎、“安康好人”袁洪均等典型乡贤的宣传覆盖面,引领群众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良好道德风尚。以自治强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乡贤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以焕古乡贤会为依托,推动乡贤参与社会治理,获得《人民网》公众号刊发我镇“乡贤调解模式”经验做法。以智治强支撑,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项目运行良好。积极探索智慧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在集镇搬迁社区搭建集动态研判、民政社保、综治管理为一体的搬迁后扶及社会治理智慧信息应用平台,科学动态调度搬迁群众各类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问题,实现搬迁社区治理智能化。
下一步,焕古镇将继续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部署要求,聚焦群众需求,持续完善“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努力探索以多元治理助推基层善治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讯员:胡瑞书)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