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中,产业融合宛如一台强劲的核心引擎,驱动着乡村经济迈向循环发展的新征程。站在“十四五”收官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的重要节点,镇坪县锚定“生态循环·产业共兴”发展路径,以循环经济为笔触,巧妙布局、精心谋划,在绿水青山间精心描绘出农业增收的崭新篇章。固本强基聚合力,筑牢农业增收压舱石
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镇坪县深入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坚决守住10.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红线,确保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大力整治撂荒地,让沉睡土地重焕生机;新建1200亩高标准农田,打造“吨粮田”示范样板;从单产提升项目到农机购置补贴,一系列政策红利激发着农民的种粮热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增收的新引擎,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镇坪县聚力打造80万亩道地药材基地,是大自然赐予的“绿色金矿”。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中药材产业正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字招牌”。南江河畔,水产养殖蓬勃发展,4500吨鲜鱼带来2.35亿元产值;山林之间,“一镇一品”特色产业星罗棋布,林下经济奏响“立体交响曲”,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构建循环激内力,畅通农业增收新脉络
“猪-沼-蔬菜”模式利用生猪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动力源”,产生的猪粪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蔬菜的优质“营养剂”,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构建起生态闭环。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农居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变废为宝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新变革。
“林-菌-苗木”循环体系凭借镇坪县88.8%的高森林覆盖率优势蓬勃发展。林间,200万袋袋料香菇蓬勃生长,苗木也在林下茁壮成长。这种模式实现了对林业资源的深度开发,践行了“循环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林-药-畜禽”循环体系通过“三维耦合、四链协同”描绘出“山绿、药香、畜壮、民富”的美好图景,解锁林地、药材、畜禽共生的奥秘,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绿叶子”变为“钱袋子”,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林-药-魔芋”循环产业模式依托丰富林地资源和道地药材种植基础应运而生。魔芋喜阴湿,与林下环境高度契合,科学套种实现“一地多用”。同时引进魔芋深加工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小魔芋”正成长为农业增收的“大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赋能优服务,提升农业增收硬实力
镇坪县积极开展“技术下乡”行动,农耕专家、林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将新技术、新知识送到农民手中。将科技化为推动县域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智能农机”逐渐替代“面朝黄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同时,县农林水局建立党委班子成员与包联镇挂钩结对帮扶机制,设综合协调、技术服务、农资服务等多个工作推进组,主动靠前服务,推行 “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依托乡村振兴 “合伙人” 制度,实现村集体增收翻番,带动辖区上万群众受益。
聚焦民需兴产业,守护农业发展生命线
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镇坪县以“战时状态”保障农资供应,确保种子、化肥、农药及时到位。在农资市场监管方面,以“零容忍”态度亮剑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同时,下好先手棋稳步推进农水项目建设,修整高标准农田、修缮水利设施,让每一块农田、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全方位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镇坪县立足资源禀赋,以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为战略指引,通过 “政策引”“横向带”“纵向领”“利益联”,将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突破口,聚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合力奏响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最强音(金苗苗)
责编:谷可
编辑: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