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9日,第七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召开之际,与会专家、企业代表走进勉县,实地观摩我市油菜新品种展示及油菜制种、稻油轮作1253示范基地,见证油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汉中实践。
勉县武侯镇钟楼村的油菜两系化杀制种基地里,一束束泛黄的油菜随风摇曳,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市农培中心)研究员谌国鹏介绍,这里已连续37年开展油菜制种,是我国建立时间最早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
“秦巴山水间的天然隔离屏障,让这里成为杂交油菜制种的理想实验室。”谌国鹏指着连片标准化农田说,目前全市已建成6万余亩成熟制种基地,2025年预计产种量突破550万公斤、可满足全国30%的油菜种植需求。通过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14家油菜制种企业带动全市9个县(区)30个乡镇7000余名农户亩均增收700元,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在技术创新方面,汉中福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WP1和WP2油菜化学杀雄剂破解了杂交制种纯度难题,单产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西南大学专家樊晋华参观后说:“这些技术突破让中国油菜种子有了‘汉中芯’。”
位于勉县黄沙镇的陕西油菜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里,来自全国12个省40家单位的162个油菜新品种集中亮相。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汉油40、邡油777、汉油43等品种,因其抗病、抗倒、高油等特点,在一众油菜品种中表现优异。
近年来,通过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新技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选育出杂交油菜品种33个,转让应用19个,其中邡油777在全国18个省推广超5000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余亿元,位居国家冬油菜推广品种面积第4位。
“我们正在积极加大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一批高油、抗根肿病和彩色花杂交种的新品种正在登记和试验示范中。”谌国鹏说。
四川万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甘静表示,与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的汉油系列新品种正在全国300个试点验证。这种“科研院所育种+企业转化”的模式,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在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稻油轮作1253高效模式示范基地一派忙碌。村支书杜会勇算了一笔账:765亩基地油菜预计5月15日完成收割,5月20日开始种植水稻,预计今年亩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全年带动520户累计增收230余万元。
在勉县老道寺镇季寨村的油菜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基地,株高将近1.8米的“巨人油菜”引发惊叹。市农培中心研究员张成兵介绍,汉中油菜具有抗病、抗倒、高产、高油、易机械化操作等特征,含油量均在50%以上,相当于“一碗菜籽半碗油”。
汉中市农培中心党委书记毛黎明表示:“我们将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核心,构建育种、生产、推广全链条,努力提单产、增效益、抓示范、抓创新,做捍卫粮食的先行兵、农业创新的排头兵、科技服务‘三农’的生力军,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不断作出新贡献。”(来源:汉中融媒体中心)
责编:曾祥秋
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