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石泉县饶峰镇蒲溪村,连片的黄花菜如金色的海洋,紫皮长茄挂满枝头;村内白墙灰瓦的农房错落有致,干净的村道两旁栽满了鸢尾花;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开着院坝会,谋划着村级发展的美好愿景……这幅“产业旺、环境美、人心齐”的画卷,正是蒲溪村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经验的蝶变密码。
“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变化——腰包更鼓、家园更美、日子更舒心。”村党支部书记彭宪平的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近年来,蒲溪村以“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锚定“党建红、产业绿、民风蓝、乡村美”的目标,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让“千万工程”经验落地生根。
铺就产业富民路
“以前种庄稼‘看天吃饭’,现在跟着支部干,种黄花有订单收购兜底,心里踏实!”在蒲溪村黄花菜种植基地,村民刘建业一边采摘花苞,一边算起增收账:基地离家近,他每天能摘100来斤黄花,就能有100多元的收入补贴家用。
蒲溪村党支部深知,没有稳定的产业,乡村振兴就是空谈。同时为破解土地抛荒的问题,2022年村集体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植黄花。针对“销路不稳”的问题,村“两委”干部主动与及时雨、正兴黄花菜等公司对接,敲定“村集体组织种植+公司保价收购”的合作模式。经过3年的精心管护,2024年黄花菜迎来丰产期,可观的产量和产值,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蒲溪村党支部趁热打铁,建成了包含黄花菜、紫皮长茄和食用菌在内的1000余亩预制菜生产基地,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50余万元。
蒲溪村在发展中坚持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培育本土能人、人大代表王善学建成陕西首家艾草加工厂,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返乡能人石昌全到村建成全县最大的蛋鸡养殖场,辐射发展产业大户25户,带动8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实现65户165人年均增收5500元。
绘就乡村新图景
“你看这路,以前坑坑洼洼的,现在水泥路直通到地头,晚上还有路灯照着,多好!”,站在新修的产业路边,村民周大姐看着今昔变化感慨不已。
人居环境是推进“千万工程”的硬仗。蒲溪村坚持“规划引领、美丽宜居”的定位,扎实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带建设,积极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拆除违章建筑,完善基础设施。
同时,蒲溪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400余万元,绿化美化胜菩路万米长廊,建设菩提小院精品民宿1处,高标准打造9个“五美庭院”示范院落,为村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70余盏,栽植1000余株绿化花卉,让“出门不湿鞋,夜晚不摸黑”成为现实。还修建了观景台等基础设施,为村民们唠家常、说心声、话愿景提供了好去处。
“不光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净。”彭宪平介绍,村里推行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示范带动、检查评比、激励奖惩“五大机制”,建成1支美丽妈妈检查团,每月评出“环境整治示范户”,与爱心积分相挂钩,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现在,路修好了,路灯也装好了,到处亮堂堂的。环境美了,看着舒心,住着也舒服。”村民蒋大爷说。
奏响治理和谐曲
“以前村里办丧事,光烟酒就得花几千块,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一切从简,既省钱又省心。”在蒲溪村“红白理事会”上,成员刘伦敦正和大家交流近期村里的事。曾经,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是村里的“老大难”;如今,在村党支部引领下,简办新风已吹遍全村。
“千万工程”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蒲溪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将德治、法治、智治融入日常,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标准,由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组成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村里还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带头讲政策、传技术、树新风。”彭宪平说,村里定期举办“好媳妇”“好婆婆”“孝义之星”评选,让文明新风融入村民生活。
不仅如此,蒲溪村还推行网格化治理,将187户群众划分到6个网格,选派6名网格员,承担政策宣讲、化解矛盾、代办服务等工作,今年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余件,为群众帮办代办事项20余件。
“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我们不仅要达标,更要争先!”彭宪平望着连片的菜田,眼里满是憧憬。下一步,石泉县饶峰镇蒲溪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建强预制菜产业链,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让“千万工程”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蒲溪村越绘越美。(来源:石泉县饶峰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