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留坝县江口镇,群山环抱间,一片片新生的柳树林在风中摇曳。与传统林地不同,这里的柳条不仅是风景,更是村民口中的“致富苗”——今年,柳蚕养殖项目在江口村、锅厂村试点落地,用“一根柳条、几粒蚕卵”的生态模式,为山林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开辟了绿色路径。
“你看这蚕卵,再过几天就孵化了,到时候把枝条往蚕床上一放,它们自己就会啃食柳叶长大。”在江口村的柳蚕养殖基地,村民李建国正蹲在苗床边观察,手里的枝条上,米粒大小的蚕卵密密麻麻。他笑着说:“这活儿比种地轻松,比打工自由,扦插柳条、放置蚕卵、日常巡查,三个步骤学两天就能上手,年轻人外出务工,我们留守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柳蚕养殖的“轻门槛”是其快速落地的关键。项目技术人员介绍,柳蚕以柳叶为食,生长周期短,且对环境适应性强,江口的山林湿度适中,正好符合柳蚕生长需求。
“上个月刚领了2100元工资,这比以前种玉米强多了!”锅厂村村民王秀莲算起收入账:家里的3亩林地流转给村集体参与项目,每年能拿1500元租金;她自己在基地务工,每天80元工钱,一个养殖周期能挣2000多元。“现在林地不荒了,人也不闲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项目通过“村集体+基地”模式运营,村集体整合闲置林地租赁给项目方,每年固定获得林地租金;项目产生收益后,再按比例给村集体分红。“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仅靠大棚租金和公益林补偿,今年光柳蚕项目就能带来5万元以上收入,加上后续分红,有信心能突破20万元。”江口村党支部书记刘玲说道。
“柳蚕养殖最大的好处是‘不占粮田、不毁山林’。”企业负责人指着基地旁的中药材田说,林下种植与柳蚕养殖互不干扰,未来计划探索“药材+柳蚕”立体模式,让一亩山林实现“上有药材、下有蚕桑”的双重收益。目前,试点基地已培育柳条苗300亩,预计首批蚕茧可在9月底收获,按市场价每斤蚕茧30元计算,仅蚕茧蚕蛹就能卖出135万元。
山风掠过柳梢,蚕房里传来细微的啃叶声。在江口镇,柳蚕养殖正从试点走向推广,从“小项目”长成“大产业”。正如村民们常说的:“这小小的蚕宝宝,不仅织出了丝,更织出了我们山里人的好日子。”(许良)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