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旬阳市小河镇聚焦干部队伍作风能力建设,从搭建成长平台、下沉实践一线、健全管理机制三个维度精准发力,通过多元化举措推动干部队伍实现能力重塑与作风转变,以过硬干部队伍为镇域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注入动能。
搭建多元成长平台,破解“本领恐慌”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小河镇着力构建多元化、实战化的干部培养体系,将“周五集中学习日”打造成赋能增智的核心平台。
“以前处理复杂矛盾和撰写重要材料时,总感到知识透支、能力不足。”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干部王轩坦言。为此,“青年讲堂”让年轻干部轮流上台讲政策、谈体会、析案例,变“被动听”为“主动讲”。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朱显苗在分享完一个巩固衔接议题后感慨:“为了这二十多分钟的精彩呈现,我逼着自己深入复盘和系统梳理,这个过程比被动接受十次培训收获更大。”
周五学习日举办“技能提升工作坊”,按照干部点单,课堂接单的形式,聚焦短板弱项,通过邀请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现场教学。今年累计开设“矛盾纠纷调解”“公文写作技巧与要点”“新媒体政策宣讲技巧”等实用课程20余期,为全体干部“添料补钙”。新入职的年轻干部高冉通过课程学习表示:“每期学习,这些课程‘干货’满满,学了就能用,极大增强了我服务群众的底气。
此外,小河镇还创新搭建“年轻干部擂台赛”“青年先锋岗”“青年星火团”等学习实践平台,让年轻干部在包村联户、项目推进、矛盾化解、产业发展、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开展多元化学习锻炼。
下沉火热实践一线,锤炼“实干作风”
作风能力提升,关键看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实际表现。小河镇将实践一线作为锤炼干部的主战场。
在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过程中,小河镇创新开展“认养一分田”活动,把集中学习课堂设在菜园里,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农业种植技术,组织干部集中学习农耕生产知识,引导年轻干部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年轻干部李悦沣在自己的“责任田”摘了满满一筐蔬菜后说:“我从小生活在大城市,从来没有做过农活,现在手上沾满了泥土,心中才更懂得农民的艰辛。这比开任何培训会都更深刻地教育了我。”
急难险重任务更是锤炼作风的“试金石”。在推进农村改厕这项看似微小却关系民生的工程中,小河镇实行年轻干部包户责任制。干部们克服重重困难,耐心做好群众工作,严格监督施工质量。包户干部田琳为了说服一户留守老人同意改厕,连续一周登门拜访,最终用诚意和细致的方案打动了老人。“厕所改好了,老百姓的笑容多了,我们觉得自己这点辛苦特别值。”田琳的话道出了许多一线干部的心声。
健全严管厚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制度的“土壤”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今年以来,小河镇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干部严管与厚爱、激励与约束等机制建设,持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每周一签到、周五签退”制度,强化了干部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确保人员在岗、心思在岗、状态在岗。这一基础性制度的刚性约束,有效整治了“庸、懒、散、慢”等不良习气,促使干部迅速收心归位,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为各项任务落实提供了坚实的纪律保障,推动机关效能有效提升。
“导师帮带”制度为新入职的年轻干部系好了“第一粒扣子”,为新人成长保驾护航。小河镇选派经验丰富的班子成员担任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向年轻干部传授工作方法和群众工作经验。在导师带领下成功调解一起烤烟土炉归属权和使用权纠纷的年轻干部彭雄说:“导师传授的‘情理法’结合和‘倾听艺术’,让我明白了基层工作既要热情更要讲方法。”
常态化包村制度要求干部每周至少两天沉在村里,与村民同坐一条凳、同议一件事,“脚下沾泥、手上沾土”,面对面解决安全饮水、补贴申请、医保激活等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真正成为村民的“自家人”“贴心人”。
通过以上“组合拳”,全镇干部队伍呈现出崭新气象:主动下沉一线的多了,坐在办公室的少了;研究实际问题的多了,空泛议论的少了;敢于攻坚克难的多了,回避矛盾问题的少了。下一步,旬阳市小河镇将持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推动干部能力提升常态化、长效化,让“靠作风吃饭、凭实绩说话”成为每一位干部的鲜明标签,为谱写镇域发展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队伍保障。(欧明伟)
责编:刘迪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