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大诊室,一个工位的玻璃隔断上挂满了鲜红的锦旗。这些锦旗的数量足有16面之多,其中所获的肯定和赞誉全部属于口腔科预备党员、副主任技师李明坝。笔者采访期间,李明坝又收获了第17面锦旗。“十分感谢李明坝医生。他诊断明确,措施得力,我只治疗了五次,一直折磨我的牙疼就好了,这颗下牙也保住了。我很开心。” 手持锦旗的殷女士(化名)由衷感慨道。为了了解这十七面锦旗背后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明坝医生的内心世界,去听听他所讲述的诊疗故事。
精准诊疗:为“复杂口腔工程”绘制修复蓝图
在口腔科门诊,李明坝医生接触的患者多为50至80岁的中老年群体,他们的口腔问题往往因长期忽视而变得复杂,犹如“久未修缮的老屋”,他们的全口牙齿多伴有龋坏、松动、牙周病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饮食与生活质量。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口腔科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要有耐心、同理心和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的决心。
记得75岁的刘阿姨(化名)初诊时,捂着腮帮子哽咽道:“李医生,我现在满口牙吃不成东西,见食物就发愁,还怕痛、怕医生技术不好、怕感染……”她的焦虑并非个例,许多中老年患者因长期受牙痛折磨,对牙科治疗充满恐惧。
面对这样的患者,李明坝医生始终坚持“先诊断,再沟通,后治疗”的原则。为刘阿姨拍摄口腔全景片,结合临床检查,逐一指出患牙情况:“您这三颗牙需要根管治疗,那两颗松动的得做夹板固定,还有四颗残根需要拔除后做活动义齿修复。”李明坝用通俗的语言代替专业术语,比如把根管治疗比作“给牙齿的神经消炎止痛”,让她明白治疗的必要性和过程。制定方案时,李明坝医生不仅考虑医疗效果,更兼顾她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分阶段治疗——先解决疼痛问题,再逐步修复功能,让她“看得见效果,摸得着希望”。
医患同心:用耐心与真诚化解“看牙恐惧”
中老年患者就医时,往往带着“怕痛、怕麻烦、怕花钱”的三重心理负担。刘阿姨初诊时紧握的拳头、躲闪的眼神,让李明坝意识到:治疗的第一步是“心理疏导”。
诊疗中,李明坝坚持“无痛操作”原则:打麻药前先做表面麻醉,动作轻柔如“羽毛拂过”,边操作边轻声问:“现在有感觉吗?疼了您就举手。”治疗间隙,他会主动聊些轻松的话题,比如讲其他患者的康复故事:“之前有位80岁的张大爷,和您情况差不多,治疗后现在每天早上都能啃个馒头呢!”这些真实的案例比空洞的安慰更有力量。李明坝还会提前告知大概费用:“这颗牙的根管治疗大概多少钱,后期修复有几种方案,您可以选最适合自己的。”渐渐地,刘阿姨来复诊时不再愁眉苦脸,甚至会主动和李明坝分享家常:“李医生,我孙女昨天还说,等我牙好了,要带我去吃火锅呢!”这种信任的建立,让治疗过程变得顺畅——患者积极配合每一步操作,医生也更有信心为她争取最好的效果。
党员担当:把“为人民服务”融入诊疗细节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李明坝医生始终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刻在心里。中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李明坝会提前10分钟到诊室准备,减少他们的等待时间;有些患者听力不好,李明坝会放慢语速,必要时写在纸上,确保沟通无死角;遇到独居老人,李明坝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他们复诊时联系。
记得有位82岁的王大爷(化名),子女在外地工作,每次复诊都是独自前来。治疗结束后,李明坝医生不仅教他正确刷牙和假牙保养方法,还帮他联系社区志愿者,方便他后续取药。大爷拉着李明坝的手说:“李医生,你比我亲儿子还细心!”那一刻,李明坝更加明白: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把患者当亲人,用真心换真心,让他们在冰冷的器械之外,感受到医疗的温度。
17面锦旗,每一面都承载着一个重获健康的故事,都凝聚着医患之间的信任与理解。未来,李明坝医生将继续带着这份医者仁心和党员使命,在口腔诊疗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更多中老年患者拥有“吃得香、笑得甜”的幸福生活。(李明坝)
责编:刘迪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