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南麓的凤县留凤关镇酒铺村,将产业兴旺的活力、生态宜居的美景、乡风文明的醇厚、治理有效的有序与生活富裕的满足完美融合,生动诠释着全国文明村的独特魅力,书写着和美乡村的精彩篇章。
激活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
酒铺村的振兴密码,始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践行。立足山林资源与区位优势,村里探索出“支部领航、多元共生”的产业模式,让生态优势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
林麝养殖是村集体经济的“当家产业”。80余头林麝在现代化圈舍中健康成长,科学饲养技术与标准化管理流程,不仅让这个“软黄金”产业年产值稳步提升,更带动10余户村民通过务工、种植饲草实现家门口增收。114亩鲜桃产业园则是“甜蜜经济”的代表–春赏花海、夏品鲜桃,6万斤色泽红润、口感脆甜的鲜桃不仅畅销周边,更吸引游客入园采摘,让果园变“乐园”。更巧妙的是,村里将废弃厂房改造成桃苑民宿,石墙青瓦间点缀着木质回廊,既保留了乡村烟火气,又满足了游客“住下来”的需求,让“一日游”升级为“两日体验”。
依托临近矿山的区位优势,酒铺村还组建了劳务服务队,与3家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为200余名村民提供保安、运输、后勤等岗位。“以前去城里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孩子;现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三四千,还能照顾老人。”村民老张的话,道出了“产业就在家门口”的踏实。产业与生态的良性互动,让酒铺村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鼓起了村民腰包。
绘就乡风文明的“温暖底色”
如果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那么文明乡风就是浸润人心的“软实力”。酒铺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圆心,织密服务网络,让文明因子融入村民日常。
“红歌队里唱党恩,舞蹈队里跳幸福”——村里的民歌传唱队与舞蹈队是村民的“精神加油站”。每当《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响起,悠扬的歌声穿过田野,总能引来围观村民的阵阵喝彩。更贴心的是“一老一小”服务:“云上团聚爱在身边”项目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为留守老人送去热饭;志愿者定期上门理发陪聊,甚至通过视频帮老人“云团圆”。这个项目荣获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的背后,是酒铺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坚守——18个四级网格覆盖全村,“红小凤”志愿者按“四个一”机制(每日一巡查、每周一走访、每月一活动、每季一评比)精准对接需求,从修水管到解纠纷,从送药上门到政策宣讲,小事不过夜、难事有跟进。
移风易俗的“酒铺实践”同样可圈可点。村里推行积分制管理:参与环境整治积5分、参加志愿活动积10分、红白事简办积20分……积分能换酱油、洗衣粉,更能换“星级文明户”荣誉。村民老李说:“以前办酒席比排场,现在大家都自觉简办,省了钱还赚了口碑。”村规民约里的“婚事新办、孝亲敬老”不是空口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让孝道文化蔚然成风。当文明从“要求”变成“习惯”,酒铺村的“精气神”自然昂扬向上。
书写共同富裕的“幸福答卷”
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幸福。酒铺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大事小情必经“四议两公开”——修路灯要开村民代表会,建污水处理站要入户听意见。村民老王感慨:“现在村里花钱办事,我们心里都有本明白账。”社会治安防控网同样严密:治安巡逻队每晚巡查,法治讲堂每月开讲,矛盾调解室“小事当天解、大事不出村”。村民说:“住在酒铺,白天干活安心,晚上睡觉放心。
更可感的是生活的“质变”:水泥路通到每家院坝,85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夜归路;污水处理站让溪水更清,垃圾分类让村庄更净;新房林立、汽车穿梭,农家书屋里村民捧着种植技术书讨论,广场上阿姨们跳着广场舞,技能培训班里年轻人学着电商运营……“以前觉得‘富裕’就是有钱,现在才明白,孩子有学上、老人有照顾、邻里关系好,才是真的好日子。村民的话,道出了共同富裕的真谛。
从“全国文明村”的荣誉出发,酒铺村的故事仍在续写。这里的振兴没有终点——产业更旺、生态更美、乡风更淳、治理更优、生活更富,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随着村民的奋斗脚步愈发绚丽。(来源:文明宝鸡)
责编:刘迪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