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高质量发展

锚定“十五五”新局:以“四局”之功启乡村振兴新程

“十五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期,也是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如何开好局、破好局、稳好局、收好局,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根基。唯有以系统思维统筹“四局”,方能让乡村振兴在“十五五”规划引领下,迈出坚实步伐。

以精准施策谋“开篇之局”,让乡村振兴起步稳、方向明。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十五五”乡村振兴的开局,核心在于明确任务目标、提出思路举措,将规划蓝图转化为可落地、可见效的“施工图”,将规划“大目标”拆解为“小任务”,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避免“大水漫灌”式的盲目推进。诸如针对“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等核心目标,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资源禀赋精准定位——平原地区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山区侧重生态文旅与特色种养,城郊乡村发力休闲农业与返乡创业,让每个乡村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开局路径”;同时,要强化政策协同,将财政、土地、人才等政策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倾斜,要聚焦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优先解决偏远乡村的道路、水利、通信等“卡脖子”问题,为后续发展筑牢基础。此外,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工程,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开局的顶层架构和规划举措,只有做到“政策精准、资源聚焦”,乡村振兴方能迈出坚实步伐,开启崭新篇章。

以产业创新破“发展之局”,让乡村振兴有活力、能持久。当前,部分乡村仍面临产业同质化、附加值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发展困境,“十五五”时期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在“破局”上发力,推动乡村产业实现从“有”到“优”、从“弱”到“强”的转变。各地已探索出诸多实效路径:有的通过“跨村产业联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推动各村资源共享、整体联动,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有的主动对接政策红利,搭建人才孵化平台、实施创业补贴、组织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专项培训,定向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帮助农户搭建线上销售渠道,让特色农产品直连广阔市场;有的依托科技支撑,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让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多环节收益;还有的创新路径,紧跟消费趋势布局发展乡村旅游、农事研学等新业态,拓展乡村服务业收入空间。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造血干细胞”,唯有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瓶颈,才能持续激活内生动力,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支撑乡村长远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民生实事稳“民心之局”,让乡村振兴有温度、得民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十五五”时期的乡村振兴,需始终把“稳民心”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要重点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难点热点问题,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倾斜,破解“农村孩子上学难”;完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互助养老”“智慧养老”等模式,解决农村老人“无人照护”的难题。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行动,让乡村既有“产业的热度”,更有“生活的温度”。民心稳则大局稳,唯有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为乡村振兴凝聚起最广泛的民心力量。

以长效机制收“长远之局”,让乡村振兴利长远、可持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十五五”时期的乡村振兴,不仅要做好当下的“事”,更要为未来的“长远发展”铺路,避免“重短期成效、轻长期建设”的误区。如人才长效机制建设,需要建立“引进+培育+激励”的全链条体系,通过给予创业补贴、住房保障等优惠,让大学生、返乡能人、技术专家愿意扎根乡村;如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广“村规民约+积分制”“数字化治理平台”等经验,让乡村治理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还需建立科学评价考核长效机制,将乡村振兴成效纳入地方政府“十五五”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农民收入增长、产业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等“长效指标”,避免“唯数据论”“短期政绩”。唯有以长效机制布局,才能让乡村振兴摆脱“一阵风”式的发展,真正实现“久久为功、持续向好”。

“十五五”规划为乡村振兴划定了新坐标,新时代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使命。从精准开局到创新破局,从民生稳局到长效收局,每一步都需紧扣规划要求、贴近乡村实际、回应农民期盼。唯有以“四局”之功层层推进、久久为功,才能让乡村振兴在“十五五”时期开好头、起好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的乡村根基。(作者:旬阳市小河镇 许明成)

责编:刘迪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