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蔺河镇草垭村,提起赵词华,村民们总会露出信赖的笑容。这位1954年出生的老党员,虽已年过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步履坚定。自1985年入党以来,赵词华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四十年如一日地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成为了草垭村群众心中那盏温暖的“烛光”。

初心不改,牢记党员身份
“入党是我这一生中最光荣的选择。”赵词华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1985年7月,当他举起右手在党旗下宣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一生的行动来践行入党誓言。
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即使农忙时节,他也会抽空阅读党报党刊,坚持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及时了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他常说:“党员不学习,就像庄稼人不懂农时,会耽误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赵词华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里各项事务,凡事以集体利益为重,以群众需求为先,在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草垭村党支部书记感慨道:“老赵这样的无职党员,是我们支部最宝贵的财富。他虽然没有职务,但在群众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
多年前,草垭村的红白事盛行攀比之风,村民们有苦难言。后来村里推行新民风,成立红白理事会,赵词华当选为会长。他以身作则,积极作为,顶住压力,制定了新规:红白事一切从简,不得大操大办。
新规推行之初,阻力不小。有的村民认为“面子事大”,不愿意从简。赵词华就挨家挨户做工作,讲道理,算经济账。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原本计划摆上几十桌。赵词华得知后,主动上门劝说:“喜庆不在场面大,而在心意诚。省下的钱,可以用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劝说,这户人家终于同意简办婚事。事后算账,省下了近万元,主人感激地说:“多亏赵叔点拨,不然又要背上一身债。”
如今的草垭村,红白事简办已成为新风俗,村民们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排忧解难,心系群众冷暖
赵词华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谁家有困难只要他知道了,都会主动帮助。
2022年的夏天,连续降雨导致村里部分农户家中进水。赵词华不顾年事已高,冒雨巡查,发现险情后,立即向村党支部汇报情况,并积极参与到防汛救灾行动中。在一户独居老人家中,房屋后的阳沟被垮下来的泥土堵住,阳沟里的水流到了屋里。赵词华发现后,二话不说,挽起袖子找来铲子就开始清理泥土,疏通阳沟,让阳沟里的水流恢复畅通,保障了老人的居住安全。
平日里,赵词华也是村里的“和事佬”。邻里有了矛盾,夫妻闹了别扭,大家都愿意找他调解。他总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化干戈为玉帛。有村民感慨道:“赵词华就像我们村的‘定盘星’,有他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生辉
作为一名年过花甲的老党员,赵词华本可在家安享晚年,但他却选择继续为村民服务。他说:“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只要还能动,就要为乡亲们做点事。”
除了负责红白理事会的工作,赵词华还主动承担起村里政策宣传员的角色。国家的惠农政策、法律法规,他先学先懂,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他还特别关心村里的年轻人,经常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经他培养推荐的入党积极分子就有5名,其中3人已光荣入党。
在草垭村群众的眼中,赵词华就像一盏温暖的烛光,四十年的坚守与奉献,不耀眼却持久,不张扬却坚定。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平凡的日子里,把共产党员的初心写在为民服务的点滴行动中,把使命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深刻内涵。(邱 苗)
责编:谷可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