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岚皋县南宫山镇花里村,75岁的无职党员李仕富的名字早已和村里的那片茶园紧密相连。拥有52年党龄的他,从部队退役后扎根家乡,用三十余载的坚守,将200亩荒废的老茶园打造成集种植、旅游、研学、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职也有为、无位亦有责”。

誓把荒山披新绿,硬骨躬耕显担当
1991年,脱下军装的李仕富回到花里村,眼前的一幕让他揪心不已——原公社的老茶园已荒废十余年,杂草比人还高,昔日的茶园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荒坡。“一定要让老茶园活过来!”军人的果敢让李仕富下定决心,贷款承包下这片茶园,开启了艰难的开垦之路。
接下来的三年,李仕富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上山,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家。荒草盘根错节,他就用镰刀割、用锄头挖,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肩膀被压出了深深的印痕。妻子心疼地劝他放弃,他却坚定地说:“半途而废不是我的作风,既然认准了,就一定要干到底。”
好不容易把荒芜的茶园开发出来,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这片茶园的土质贫瘠、养分极低,茶树长势缓慢。为了改善土壤,李仕富四处请教学习科学施肥方法,又背着背篓把肥料一点点运到茶园,定时定点地给茶树施肥。他还自学茶树管护知识,精心修剪枝叶、防治病虫害,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茶园里。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土壤改良需要时间,他的茶树发芽总是比别处晚一个月,等到他的茶叶上市时,市场早已被抢占。连续多年,茶园的效益仅能勉强保本,无数个深夜,李仕富辗转反侧,也曾想过放弃,换个更容易的出路,但一想到自己花费这么多年心血一点点开荒出来的茶园,想到当初的承诺,他又不忍心让这片土地再次荒芜。“再难也要坚持”的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硬是让这片荒土重新披上了绿装。
巧辟旅游开新局,智慧转型促振兴
转机出现在2006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花里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也修到了山上,昔日闭塞的小山村慢慢有了“人气”。看着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村子,李仕富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喝茶的人多,好多人不知道茶是怎么制出来的,咱不如换条路,让城里人来茶园采茶、制茶!”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李仕富立刻行动。他拿出多年攒下的积蓄与儿子李峰开始在茶园周边打造休闲设施,先后修建了特色民宿、生态鱼池和乡村舞台,开办了农家乐,推出了茶叶采摘、垂钓、农家美食等一系列休闲项目,“心海山庄”应运而生。
光有设施还不够,李仕富又琢磨着“拓路子”。听说城里学校喜欢组织研学活动,便和儿子一商量就跑到安康各地的中小学对接:“来我们茶园,能让孩子摘茶叶、炒茶叶,还能学茶文化!”他还专门设计了研学课程——带着学生观察茶树生长、教学生摘茶炒茶、给学生讲茶园的故事,甚至在茶园旁开辟了一块菜地,让城里孩子体验种菜、采收的劳动乐趣。同时,又联系西安的旅行社,针对中老年人推出康养项目:白天在茶园散步、采摘、品茶,还免费加工茶叶做伴手礼,晚上在鱼池边垂钓、聊天,跟着村民学做农家饭。
他的“突围”智慧,让花里村彻底“火”了起来。大巴车一辆接一辆开上山,学生们在茶园里摘茶叶,在地里翻红薯,笑声传遍山坳;西安来的中老年人坐在鱼池边垂钓,或是在民宿的院子里喝茶聊天。孩子的笑声、老人的交谈声让昔日的荒山充满了生机。
致富不忘桑梓情 初心反哺共富裕
茶园活了,村子变了,但李仕富的初心未改。他深知,一人富不是真富,大家富才是幸福。“心海山庄给花里村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花里村支书张弟青提起这事,语气里满是感慨,“老党员李仕富不仅做到了勤劳致富,还不忘反哺乡邻,每到春节都会给周边农户送年货,更重要的是心海山庄还带动了就业,茶园管护、茶叶采摘,再加上山庄日常运行,常年能让2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干活,每年人均增收2000多块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现如今,花里村的道路更宽了,路灯更亮了,看到心海山庄的发展,也让不少老百姓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办民宿,形成了“一人带动一村”的良好发展局面。“作为一名老党员,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我觉得能对得起这块勋章了。”李仕富小心翼翼的轻抚着“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荒芜到繁盛,从茶园到幸福园,李仕富用三十余载的“垦荒”人生证明:党员的身份不是职位,而是旗帜;党员的作为不在岗位,而在民心。(姚青芸)
责编:谷可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