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寻幽二凤山

“莫道仙踪无处觅,且看双凤栖人间。”在这秦巴山脉的褶皱里,总有些许未被现代吞噬的古老诗意,静待有缘人踏露而来。

IMG_260

正午时分,白河县冷水镇笼罩在耀眼灼热的日光中。穿过一道道开满油菜花的石坎子梯田和各色花海,沿着蜿蜒山道攀缘而上,迎面便是遮天蔽日的峭拔山峰。白河老乡说那就是二凤山,原名二峰山,主峰海拔约900米,山名“二凤”源于其独特的地貌——双峰并立,状如两只凤凰欲飞,故得“双凤栖山”之美誉,后简化为“二凤山”。

爬到山顶上,只见崖边立着一块黄龙玉色的磐石,上面凿刻着三个红色大字:“二凤山”,笔锋遒劲如刀劈斧削。白河朋友告诉我,脚下站着的是“二凤(峰)”,对面能看见飞檐翘角的山峰是“一凤(峰)”。

远眺那道中间隔着幽深山谷的山峰,神秘而秀丽,于是我们向对面的一凤峰进发,决定去探访那块人迹罕至的山峰。穿过松林,下到半山腰上,再迂回往上爬。一阵微风拂面而来,松涛阵阵,顿生凉意,野李花的浓郁、松柏和各种野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不禁想到“龙吟凤哕”这个词语。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泥土路渐渐被青苔斑驳的石阶取代。翻过几道沟,扶着大石崖,一路小心翼翼、跌跌撞撞总算是接近主峰了。石缝间钻出的蕨类植物翠色欲流,白色的绣线菊在道旁摇曳生姿,像一串串晶莹珠帘。拨开挡路的翠绿藤蔓和粉白野山樱,露出一个隧道状的山洞,山洞高约3米,宽约5米,里面杂乱摆放着一些石块、木板和灶具,像有人住过的痕迹,同行的记者朋友用手机电筒照着,仔细勘察起来。

退出山洞,山路更加艰险,道旁都是整块的磐石,或卧或立。踩着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的羊肠小径进入山林,朝着那片云雾缭绕的山峰爬去。

转过鹰嘴崖的刹那,一座刀削般的山峰刺破云海,恰似凤凰引颈长鸣。正惊叹时,峰回路转,露出山脊上蜿蜒的“龙脊栈道”,黑色的电缆线和青色铁链悬在山崖之上,每一步都踏得惊心动魄。

峭壁之上,是一座正在修建的观景台,亭子虽不大,但是飞檐翘角,白墙黛瓦,矗立在山顶,也显得颇为伟岸。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山谷,任山风拂面,顿觉神清气爽,油然而生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豪。

告别这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二凤山时,山路九曲回肠裹满山色。车轮碾过泥土,转过一道道山梁,清爽的山风扑面而来。冷水镇二凤山,足以让你流连忘返。让人陶醉的不只是二凤山的绮丽风光,还有那车厘子园的水墨丹青、大山褶皱般的“三苦”梯田和全家村的林下养鸡场。难忘车厘子园中那泛着胭脂晕的花瓣,更难忘那石坎坎梯田里金石裂帛的跑山鸡啼声。那些食野草、饮山泉的歌者在崖畔树上的金鸡独立,似乎比城里瑜伽馆的学员更具有天人合一的禅意。

傍晚,返程的车灯刺破春夜,后视镜里的山影渐行渐远。回首那些在峭壁上的紫藤花,梯田里酝酿豆荚的油菜花,养殖场中金鸡独立的舞者,不禁心生敬佩,他们和白河人一起,把山魂凝成了这盎然的春意。(来源:安康日报 作者:陈静华)

责编:谷可

编辑:韩婷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