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从烽火战场到锦绣家园:黄龙瓦子街的涅槃与新生

七十余年前,这里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西北野战军的勇士们用热血铸就了胜利的丰碑;如今,这里是绿水青山的家园,红色基因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新生与希望。瓦子街,这个镌刻着烽火记忆的名字,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跨越时空的传奇。

IMG_256

烽火淬炼:镌刻在大地上的英雄史诗

1948年的初春,瓦子街的山岭间回荡着冲锋的号角。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西北野战军以“围城打援”的精妙战术,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激战。寒风吹过沟壑,战士们的呐喊穿透硝烟,最终以歼敌3万余人的辉煌战绩,为解放大西北撕开了关键的口子。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更让“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精神深深扎进了瓦子街的泥土里。

如今,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内,纪念碑在苍松翠柏间巍然矗立,5000余株松柏象征着长眠于此的英烈。纪念馆里,泛黄的战地日记、锈迹斑斑的步枪,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壮烈。每年,无数人循着红色足迹而来,在烈士墙前驻足,在历史影像前沉思—这里早已不是单纯的纪念地,而是一座永不闭馆的精神课堂,让英雄的故事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

IMG_256

绿色崛起:从战场到生态宝库的蜕变

硝烟散尽后,瓦子街人带着对英烈的敬畏,开始了重建家园的征程。曾经的战场,渐渐被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92%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了天然的氧吧。亚洲首个树顶漫步自然教育营地,就建在当年的战地周边—40米高的“森林之眼”栈道上,游客可以俯瞰层峦叠嶂的林海,耳畔是松涛与鸟鸣,再不见当年的枪炮声,唯有自然的馈赠。

1250米的树梢栈道串联起珍稀动植物的家园,1311米的丛林过山车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触摸自然,欧式木屋的窗台上,夜晚能摘到星星。国家级桥榆沟原始森林公园里,春有山花漫野,秋有层林尽染,当年战士们隐蔽过的山沟,如今成了城里人寻幽探秘的秘境。瓦子街人说:“守护好这片绿,就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理当充满生机。”

IMG_256

烟火人间:红色土地上的幸福滋味

偏石村的老石板路,如今成了游客漫步的打卡地。青瓦土墙的篱笆院里,晒着红辣椒和玉米棒,农家乐的柴火灶上,炖着土鸡和山菌,一口下去满是陕北的质朴鲜香。村里的千年古槐树下,老人摇着蒲扇讲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游客们则捧着现磨咖啡,在偏石书院里享受片刻的宁静。

从战役遗址到生态景区,从红色故事到研学经济,从绿水青山到生态康养,瓦子街把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与乡村烟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在这里,你可以上午在纪念馆聆听战斗故事,下午在森林里畅快呼吸,傍晚在农家院里吃一碗热乎的特色小吃—这种跨越时空的交融,正是瓦子街最动人的模样。

七十余年风雨兼程,瓦子街从未忘记来路。那些长眠的英烈或许不会想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正以“红色教育基地”“生态旅游胜地”的身份焕发光彩。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坚韧与奋进,正让瓦子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瓦子街吧,触摸一段滚烫的历史,拥抱一片蓬勃的自然,你会读懂:英雄的土地,永远向着希望生长。(供稿:黄龙县瓦子街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