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后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其核心是让学生在课后生活中将所教体育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和加强,培养运动习惯。
小学体育课巧布置作业贴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过度强调强度
巩固课堂所学,培养运动习惯。体育课时间有限,作业能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动作技能。如足球、跳绳、起跑、投掷、跳远等技巧,加深对这些项目的运动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布置,让学生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逐步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健康身体奠定基础,为终身运动做好铺垫。
增强身体素质,渗透体育精神:弥补课堂运动时指导不足、理解不足、掌握技能的时间不足,通过课后练习提升力量、耐力、协调性等,助力学生在课后弥补不足。在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毅力。
巧布置课后作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作业设计方面原则:负担轻、兴趣浓、联系密
负担轻:作业时长不宜过长。低年级20分钟以内,高年级不宜超过半小时,也可以分段进行,以“碎片化练习”为主,避免成为学生或家庭的压力。比如利用放学回家后的下午时间,温习一下足球的停、踢、传球等技能、篮球方面可以训练拍球、过人等技能、学习跳远后可以练习起跳的技能,这样,足球、篮球就会成为终身锻炼的唯一方式。
兴趣浓:通过设计游戏强、竞赛趣味浓、亲子互动等形式,让学生觉得“做作业像玩一样”,而非机械任务。比如足球传球、篮球过人、羽毛球接发、跳大绳等,家庭互动,全员参加,形成浓厚的、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关联密: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的技能、规则、形成“课堂学方法+课后练熟练”的闭环。尤其是一二年级的队形队列,按照课堂上所学要求,回家后组织家庭成员进行队形操练。比如“立正”两脚跟靠拢并齐 ,两脚尖向外分开约 60度,两腿挺直, 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 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 ,两臂下垂 自然伸直,手指并拢自然微屈 , 中指贴于裤缝 ,下颚微收, 两眼向前平视。“稍息”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大半脚 ,两腿自然伸直 , 上体保持立正姿势。“向右〈左〉看——齐 ! ”要求基准学生不动 ,其余学生向右 (左〉转头,眼睛看右〈左 )邻同学腮部,并通视全线。
内容方面:生活中挖掘、形式具有多样化、分层次性展开
技能巩固类
针对课堂学习的基础动作,设计简单易操作的练习,比如:
学了“立定跳远”后,让学生在家用粉笔画一条“起点线”,每天跳3次,记录跳得最远的距离,尝试“落地时脚跟先着地”(课堂强调的动作要点)。
学了“篮球运球”后,用玩具球或软球在家练习“原地运球”,要求“眼睛不看球”,家长可以在旁边拍手干扰,锻炼控球专注力。
游戏互动类
结合家庭场景设计亲子游戏,在互动中练体能、懂规则,比如:
学了“追逐跑”后,玩“老狼、老狼几点了”,家长当“老狼”,孩子当“小羊”,规定“听到‘12点’才能跑”,既练反应速度,又巩固“听信号行动”的规则。
学了“平衡”后,用绳子当一条“高空钢丝”,孩子和家长比赛“沿着钢丝走直线”,看谁不掉下来,锻炼平衡能力。
习惯养成类
引导学生将运动融入日常,比如:
跳绳:每天跳绳10分钟,记录起止时间、数量,分析动作要领,改进技术动作。
足篮球:每天半小时技能练习,体验“人球合一”的粘合度,体会控球的技术和程度。
布置“每天10分钟运动打卡”,内容自选(踢毽子、爬楼梯等),用贴纸或表格记录,培养“每天动一动”的意识。
学了“整理运动”后,要求“每次做完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自己做3个课堂教的拉伸动作”,养成保护身体的习惯。
布置作业注意事项
安全性:避免在狭小空间做跳跃、快速跑等动作,复杂技能(如器械练习)需家长陪同。对于强度性,不易强行加码必须循序渐进,避免拉伤肌肉等。尤其是临近马路,不得在马路上锻炼,也不能横冲马路捡拾球类等。
差异性: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调整难度,比如体能弱的孩子可以少做几组,重点在参与。
体育作业巧布置,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主要是避免学生“宅”家中,过度看电视、玩游戏,造成“小眼镜”现象的深度出现,同时也是学生锻炼身体,强健身体的更加有效措施,避免“小胖墩”的恶化。
运动兴趣增强:当作业形式多样(如亲子游戏、趣味打卡)时,学生更易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
体质数据改善:长期坚持体育作业的学生,在肺活量、50米跑等体能测试中,成绩往往有更显著的提升。
不过,作业效果也依赖于合理性——避免过量或枯燥,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趣味化、个性化的任务(如低年级布置“每天拍球10分钟”,高年级尝试“制定家庭运动计划”),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总之,小学体育课后作业的核心不是“练出成绩”,而是让学生在轻松中感受运动的乐趣,逐渐形成“爱运动、会运动”的习惯,这比单纯的技能提升更有长远意义。(作者: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薛梅、 姜良龙)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