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安塞民间绘画:老稿焕新颜 文脉永流传

泛黄纸页间,一幅幅尘封数十年的民间绘画线描稿,正在新一代艺人的笔下重焕生机。近日,安塞区文化文物馆牵头组织10余位民间艺人,对老艺术家遗留的未上色作品开展二次创作——笔墨晕染中,安塞民间绘画的文脉基因与精神内核,正得以静静延续。

走进安塞区文化文物馆的创作室,笔墨香与颜料的亮色交织。安塞民间绘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福丽正和同伴们围坐案前,专注地为老艺术家的未上色线描稿添彩,其中一幅,正是她母亲刘金兰的遗作。

IMG_256

安塞民间绘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福丽:我画的时候就按照她的想法,她的意思,我小时候见过她是咋画的,就按那个意思画!

王福丽自幼跟着母亲刘金兰学剪纸、练农民画,母亲去世后又拜李秀芳大师为师深造,还多次在安塞区文化馆的民间绘画培训班里,得到高金爱、张凤兰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指点,经过多年的积累,让她的作品自带“乡土温度”:以陕北民俗生活为底色,构图巧思迭出,色彩大胆浓烈,个性格外鲜明。而此次参与老稿二次创作,更让她有了别样收获。

安塞民间绘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福丽:我们这一代人还想不到的这些色彩,她们那一代人刺绣做的比较多,做刺绣的时候颜色特别亮丽,鲜艳,就是出现在这个画面上也就感觉像刺绣,也是现在把它画成农民画了,还感觉就像刺绣的那种感觉,非常漂亮!

在这场二次创作过程中,和王福丽一同执笔的“姐妹”中,不少是她的学生,杜焕焕便是其中之一。

IMG_258

安塞民间绘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福丽徒弟 杜焕焕:我觉得不管是从底稿或者是在上色方面,对我的触动都特别的大,我觉得我们在二次创作的时候,就是从这些老前辈,老婆婆的身上能看到过去对生活,对一些她们的经历,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她们的画作当中,而对于我们就是后面的人来说,一方面我是从这些画作里面,学到了一些知识,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我今后的创作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此次被“唤醒”的155幅线描稿,都有着特殊的“出身”——它们均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安塞农民画培训班,因历史原因尘封至今,从未上色。如今的二次创作,既让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精神意志及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同时也给了年轻一代艺术家们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以画为媒”的特殊传承。

IMG_259

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工作人员 高舒琪:此番二次创作旨在让这些优秀作品以更完整的形态呈现,通过对老艺术家们作品的上色,可以充分领会安塞民间绘画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这些作品全部(上色)完成之后,我们将进行集中展示。

作为扎根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瑰宝,安塞民间绘画始终与陕北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它用夸张灵动的造型、浓烈鲜活的色彩、质朴醇厚的笔触,将陕北人的农耕劳作、节庆嫁娶、民间故事一一定格:田埂上的耕耘、窑洞里的欢笑、集市上的热闹……每一笔都是地域文化的缩影,每一幅都是群众精神世界的写照,也让它成为中国民间美术领域里一张亮眼的“陕北名片”。

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工作人员 高舒琪:安塞民间绘画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持续做好“传帮带”,把老一辈的技艺和创作理念完整传给青年一代,避免技艺断层;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绘画与现代生活场景融合,比如开发文创产品、融入乡村文旅项目,让传统绘画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同时,我们还将计划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作品档案,对经典作品进行永久保存与线上展示,扩大安塞民间绘画的影响力,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既能守住“根”与“魂”,又能焕发新的活力。(来源:安塞宣传)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