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镇响洞村曾因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采煤业兴盛,后由于资源枯竭、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村域经济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镇巴县盐场镇响洞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和科技赋能,建成3600亩生态茶园种植基地及配套产业链,使“矿山”变“茶山”,走上了农旅融合的道路,实现了资源依赖型到绿色循环型的华丽转身。
基本情况
盐场镇响洞村位于镇巴县南部,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58亩、林地16019.7亩,常住人口1953人。曾是典型的资源型村庄,煤炭产业鼎盛时期拥有矿井三十余口,采矿面积覆盖全村近半土地。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产业政策调整,村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响洞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培育了以茶叶、中药材、大棚蔬菜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
主要做法
破立并举,废弃矿山变“金山”,生态茶园谱新篇
“以前下井挖煤月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采茶一天就能挣300多元!”58岁的陈忠华从“矿工”变身“茶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响洞村因煤炭资源成为镇巴县首个“小康村”,村内大小矿井达三十余口,矿工占全村劳动力的70%。2015年,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和煤炭资源枯竭,最后一口矿井关停,500余名矿工失业,村集体年收入也从80万元骤降至0。面对困境,村“两委”以村西头80年代开垦的集体茶场为火种,依托祖辈传承的《茶树种质资源图谱》和积累的传统种茶技术,动员“煤老板”转型发展,通过“破立结合”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步将矿山改造成茶山。一是采取土壤改良技术,将土壤pH值从8.2降至5.5的适茶区间,改造低产茶园1200亩;二是引进优质茶叶品种,建成全省最大的黄茶基地。三是培育经营主体,已建成隆升、君茗、南乡春3个茶叶企业,共培育生态茶园3600亩,其中2000亩丰产茶园年产值超2000万元,隆升茶业更凭借生态种植技术获得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正东和”品牌价值突破亿元。响洞村从“矿山”到“茶山”,用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提质培优,传统农业现代化,特色产业促增收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数字赋能”。重点引进自动化灌溉和数字化采摘设备,使茶园管理效率显著提升,茶叶亩产提升37%。同时建设茶产业“数字大脑”,实现全流程溯源,可扫码查询采摘日期、加工工艺等详细信息,这一创新举措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实行鲜叶统一收购和标准化加工,带动茶农年均增收达2100余元。二是林药间作。充分利用林地资源禀赋,以“林药间作”种植天麻、大黄等中药材600余亩,既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又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500余元。三是蔬菜大棚。依托山区独特的气候条件,投资建设30亩高标准有机大棚蔬菜,采用“反季节种植+电商直销”的销售策略,有效规避市场同质化竞争,产品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周边城市,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文旅赋能,茶香古道放异彩,农旅融合促振兴
依托悠久的采茶文化,以茶为媒,推动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通过打造茶园观光步道、特色民宿和茶文化体验区,成功举办第六届陕网茶博会,隆升茶园获评“陕西十佳最美茶园”,其茶旅线路入选全省“最美茶旅融合示范线”。整合响洞老街、川陕红军路、响洞渔鼓等文化资源,开设“渔鼓传习所”、红色故事讲堂;推出“一日茶农”生活体验、“星空露营+篝火晚会”等特色项目,让游客体验独特的乡村魅力。2025年3月隆升茶园春茶开园仪式成为网络热点,茶艺表演、茶园寻宝等活动吸引400余名游客,直播登上微博热搜,浏览量超百万。西安游客王女士在朋友圈分享的“茶事初歇,信步曲径寻幽”体验获得广泛好评。
绿美相生,生态基建双提升,美丽乡村换新颜
以“绿美相生”为理念,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乡村环境与自然生态协同发展。在硬件提升方面,完成35kv双回路及0.4kv高低压线路改造,修建0.68km机耕道提升生产条件,配备3处垃圾分类设施,完成140户卫生厕所改造,显著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在生态建设方面,推行“三不原则”——严禁乱砍树、乱扔垃圾和使用化学农药,种植百亩樱花和冬李,既构筑生态屏障,又形成“春赏樱花、冬品李果”的景观经济带。
经验成效
从煤矿关停时的“集体迷茫”到如今的“千万工程”示范村,响洞村通过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实现了多重效益的协同共进。生态效益方面,成功将荒山和煤矿区转变为绿水青山,3600亩生态茶园和250亩中药材基地不仅构筑起绿色屏障,更使区域经济得到可持续化发展。经济效益方面,茶叶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中药材产业带动户均增收1500余元;2024年茶旅线路累计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民宿、农家乐等新增经营收入58.6万元,开辟了群众增收新渠道;2024年响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9万元。社会效益方面,村民通过务工、分红、流转土地等途径实现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文明乡风日益浓厚,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该村探索形成的“矿山变茶山”发展模式,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总结展望
响洞村以“千万工程”为引领,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和茶旅融合,实现了从“矿山变茶山”的绿色转型,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未来,镇巴县盐场镇响洞村将进一步扩大绿色产业规模,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集生态、产业、文化于一体的样板村。(孙成锋)
责编:曾祥秋
编辑: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