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从西安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机舱内灯光柔和,旅客们或闭目养神,或低声交谈。突然,一阵急促的广播声划破了宁静:“女士们、先生们,现在飞机上有一位乘客需要紧急医疗救护。如果您是医务人员并且愿意为我们提供帮助,请您与乘务员联系,谢谢……”
一瞬间,空气仿佛凝固。坐在机舱中部的宝鸡高新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王桧猛地抬起头,职业本能让她立刻绷紧了神经,没有丝毫犹豫,她迅速起身,向身旁的乘务员表明身份:“我是医生,患者在哪?”
挤过后舱略显狭窄的过道,王桧一眼就看到了蜷缩在座位上的女乘客。她脸色惨白如纸,额头上密密麻麻布满冷汗,双手紧紧捂着腹部,呼吸略微急促,浑身无力。
“请大家让出一点空间,保持空气流通。”王桧半蹲在座位旁,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镇定。“女士,您别慌,我是医生,现在帮您检查一下。”
在缺乏医疗设备的万米高空,王桧能依靠的只有最基础的体格检查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她一边轻声安抚患者,一边快速展开检查:先摸了摸患者的脉搏,感受心率是否稳定,又询问患者发病前的饮食、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是否有基础病史等等。
通过一系列快速而细致的评估,并结合患者的呕吐物、腹痛症状和大汗淋漓的表现,她初步断定患者是感染性腹泻合并便血,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因为脱水引发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低血糖症以及感染性休克。“别担心,有我在。”这句话,她既是对患者说,也是对周围所有焦虑的人说。
她请乘务员拿来糖水和盐水,患者因不适一再拒绝饮用,面对这一情况,王桧没有强行处理,而是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专业判断力。她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脉搏和血压,密切观察神志变化,在确认患者生命体征总体平稳后,她选择尊重患者的意愿,同时做好随时应急的准备。她一直握着患者的手,并不停地用温和的语言安抚情绪:“轻松点,呼吸放缓,我们很快就降落了。”
那一刻,狭小的机舱仿佛成了临时诊室,而她沉稳的身影,也成了所有人心中的“空中守护者”。有乘客后来回忆说:“看到有医生站出来,大家突然就不慌了。”
飞机平稳降落在上海,舱门打开,地面120急救人员迅速进入机舱接手患者。王桧仔细向急救人员交代了患者的病情、初步诊断和应急处理措施,直到看着患者被抬上担架,王桧这才默默退回座位。机组人员专门过来致谢,周围乘客投来赞许的目光,她才微微一笑:“这没什么,任何一个医生都会这么做。”
她没有多做停留,而是默默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准备离开。这次她乘坐航班并不是为了旅行,而是要去上海瑞金医院学习进修。
从宝鸡到上海,从医院到高空,无论身处何地,不变的是她那颗医者仁心。王桧提着行李走出机场很快消失在人群中,却把“医者仁心”这四个字,留在了每一个见证这场高空救援的人心里。(来源:宝鸡高新医院)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