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地域文化育人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凤翔区教研室于5月13日在凤翔东湖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凤翔人文。文化传承”的“行走雍城•大思政”课例观摩研讨活动。全区思政课程和学科思政标兵(能手)、小学思政课任课教师和区级兼职教研员、幼儿园教师代表、区教研室思政教研员及竞存一小部分学生共100余人参与了活动。
寻迹:触摸历史文脉,感悟为民初心
在活动首站苏文忠公祠内,师生津津有味聆听了管理处专业讲解员讲述的苏轼主政凤翔时期的《减决囚犯奏状》《衙前役改革疏》等史料,触摸这位北宋政治家“以民为本”的治政理念。随后在喜雨亭畔,学子们齐诵了《喜雨亭记》,感悟苏轼“与民同乐”的赤子情怀。
躬行:演绎东坡精神,赓续文化薪火
转场至南湖广场途中,师生聆听了苏轼疏浚扩湖、筑堤植柳的生态治理故事。在东湖南广场苏轼雕像前,大家饶有兴致地观摩了省级思政课教学能手、竞存第一小学沈亚凤老师执教的《苏轼文化润心德 勇做时代好少年》示范课,课堂紧贴活动主题,通过讲苏轼故事、演情景短剧、诵东坡诗词三个任务群带动学生激情深度学习,设计精妙,形式灵活,学生参与踊跃,师生在多元化、情境化的活动中共同领略了苏轼赤诚的为民情怀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整个实践育人活动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参与师生纷纷表示,通过实地探访苏轼在凤翔治政遗迹、诵读经典、情境展演等活动,深刻地感受到苏轼遗存千古、意蕴风流的人格魅力和虔诚为民的炽热情怀,灵魂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洗礼。
铸魂:融通古今智慧,赋能立德树人
本次课例观摩研讨活动是扎实推进省市“大思政”一体化建设,促进《“行走雍城”思政课品牌建设实施方案》走新走实,打造凤翔思政教育特色品牌的有效尝试。活动充分利用区域人文资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实,形式活,效果好,是一次创新实践育人方式,全面提升思政学科育人效果的生动实践。
研讨活动总结阶段,区教研室对创新思政课教学提出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对于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二要围绕省市“大思政”建设指导思想及文件要求和凤翔区思政课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巧妙结合身边资源,增强思政教育生动性、实效性;三要创新思政教学思路,用活用好区域内思政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思政课在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上的有机结合,推进思政教育更好实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据悉,凤翔区教研室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品牌建设,研究出台了《“行走雍城”思政课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精心设计“雍城铸魂 红色教育”“凤翔人文 文化传承”“田野行游 乡村振兴”三个板块,让行走雍城成为思政课创新的实践载体,让润物无声成为思政课创新的实际效果。截至目前,城关镇中心校、关中小学、纸坊中学等校已先后组织学生深入周家大院、区博物馆、“西府出击”紫荆山红色基地、六营村泥塑艺博园、区消防队等处开展了踏青采风、劳动实践、祭奠英烈、安全教育等活动,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育人成效显著。区教研室将持续深入推进“大思政”改革创新工作,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供稿:宝鸡市教育局)
责编:曾祥秋
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