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期,在黄龙县白马滩镇神玉村印象圪崂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群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研学旅行。他们走进农耕场景,拜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走进神玉村,宛如穿越到传统农耕世界。镰刀、连枷、木叉等200多件传统农具,有序挂在村民家门口的土黄色墙面上,这些曾支撑起农耕文明的老物件,如今成了最生动的“教材”。
“耙有什么作用,有谁知道?”农耕老师韩芳英问道。“耙可以把犁好的地磨平。”有学生回答。在老师的热情讲解下,青少年们认识了犁、耙、刮板等农具,了解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真切感受到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孩子们在辨认中读懂“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触摸中明白“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研学学生杨卉芝说:“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课程是耕种教学。老师先是讲解了农耕的历史,带我们认识了农具的用途,后来又教我们如何种地。课本里的知识变活了,一颗种子成长并结出果实的过程漫长复杂。农民伯伯很辛苦,所以每一粒粮食都应该被珍惜,我以后保证不剩饭。”
非遗体验环节同样精彩。“虎、豹、熊、狮,头戴虎豹熊狮面具的鼓手代表什么呢?代表动物,凶猛的动物。”印象圪崂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猎鼓老师韩俊龙介绍道。
黄龙猎鼓发祥于白马滩镇,是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誉为延安“五鼓”之一,据考证,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文化。在基地里,韩俊龙详细为孩子们讲述黄龙猎鼓的由来,并带领他们亲身体验,感受这一非遗的独特魅力。
研学学生石秦雨表示:“今天我学习了猎鼓,老师说这是黄龙县的特色文化。猎鼓老师很和蔼,也很有经验,难学的地方会一遍一遍讲。我现在已经学会了基础的打鼓节奏和动作,很有成就感,等回家就要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韩俊龙说:“猎鼓是白马滩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学的特色课程之一。看到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能够接过鼓棒,跟着节奏敲打,我觉得这就是文化传承,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延安缤纷鸟少儿美术研学团带队老师白萍称,是朋友推荐了这个基地,朋友带学生来过之后赞不绝口。自己带学生体验后,发现确实如朋友所说,研学活动多样丰富有特色,兼顾学习性与趣味性,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生动感受传统乡村和农耕文化。她计划7月底再带一批孩子来。
近年来,白马滩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研学旅行。通过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出特色研学课程,将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与红色文化、生态文旅、传统文化等有机结合,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这不仅让青少年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还在他们心中种下传承农耕文化和非遗的种子。
黄龙县白马滩组织委员陈萌介绍说:“白马滩镇紧扣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研学课程,提升研学品质,将研学市场扩展至延安、西安、渭南等周边城市,全面打造研学旅游特色品牌,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截至目前,基地已承接研学团队16批次,共2100名学生参与以体验农耕劳动、传承非遗魅力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研学游让白马滩镇乡村游焕发出了新活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青少年来到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来源:三秦都市报)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