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岚皋县民主镇,乡间的院坝暖意融融。村民们搬来板凳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生活中的困扰;人大代表们走在群众中间,不时俯身倾听、认真记录——这一场场院落会,已成为民主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践行初心使命的“移动议事厅”和“民意直通车”,让民声民意在“家门口”得到真切回应。
9月16日天刚蒙蒙亮,人大代表们已步履匆匆地开启了忙碌的一天。电话那头,是与明珠社区、农田社区、永红村的干部、村民反复确认院落会的细节;记事本上,养老服务、农田灌溉、社区设施维护等村民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早已密密麻麻列满页面,关键处还画了醒目的圈注。
当天,三场院落会将在三个村和社区接连召开。对代表们而言,这是倾听民意最鲜活的“窗口”,更是履职尽责最直接的“平台”。平日里散居在乡间地头、难得凑齐的村民们,此刻围坐成一圈,从“柴米油盐”的家常琐事,到“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都愿意敞开心扉细细诉说。
“集镇路口车多人杂,孩子们上下学太不安全了!”“菜市场占道经营的摊子快摆到马路中间,既堵路又有隐患。”“街面上安装好的监控器材怎么一直没投入使用啊?”……在村民门口的院落会上,群众的诉求既直白又迫切,像“竹筒倒豆子”般讲出了日常出行、集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困惑。县、镇两级人大代表们坐在村民中间,一边耐心听着大家的“牢骚话”,一边在笔记本上逐条记下关键信息,时不时插话追问细节:“占道卖菜主要集中在哪个时段?”“具体是哪些设备没法用?”现场气氛热烈又亲切,没有距离感的交流让群众更愿意敞开心扉。
在民主镇,人大代表的履职身影贯穿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根据问题大小找准定位、精准发力。遇上邻里口角、宅基地边界纠纷、政策咨询等“小事”,代表们以“乡亲自己人”身份拉近距离,用乡音讲政策、用情理解矛盾,不少摩擦在“拉家常”中就得以化解。面对村域内道路修缮、水利设施维护等难以协调的“大事”,代表们会后立刻开展调研走访,核实情况、梳理症结,形成数据详实、建议可行的高质量议案,以“群众代言人”的身份推动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整合站所资源破解难题。碰到劳动纠纷、跨村公共服务等跨部门、跨领域的“疑难事”,则联合相关领域代表联名提交建议,以“联动联络人”的角色激活“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上级部门下沉现场、协同处置。
为让履职更高效、服务更精准,民主镇人大还搭建了常态化履职平台。一方面,组织代表固定联络镇级政府,与司法、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办公,每天接待群众来访,提供政策解读、诉求转办、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将全镇村(社区)划分为多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引导村级代表与网格员、志愿者组成“民情排查小分队”,每月定期深入田间地头、集镇商铺,主动排查安全隐患、收集民意诉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从院落会上的认真倾听,到田间地头的实地核查;从建议撰写的字斟句酌,到问题推进的全程督办,民主镇人大代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搭建起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待,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落地落实,也让代表的履职答卷真正写进群众心里,为基层治理持续注入坚实的“代表力量”。(来源:岚皋融媒 图文:李恒毅)
责编:谷可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