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水利厅在铜川市召开2025年全省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现场会议,安康市水利局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安康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秉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以避为上”的山洪灾害防御理念,不断夯实责任、强化举措,有力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汛前,召开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并进行了专题培训。引导干部扛牢风险责任,树牢底线思维。建立了“镇自为战,村组自救,院户联防,预警到户,责任到人,提前转移”的山洪灾害防御机制,推行“情况掌握到户、信息预警到户、责任落实到户”的工作包抓机制以及“早、盯、撤”的防御落实机制,把提前转移避险作为核心措施坚决落实到位,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
强化防御责任,开展隐患排查。按照危险区动态管理机制,核定了2579个危险区,其中极高危险区30个,高危险区158个。落实了4816名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四个责任人”责任,实时调整危险区清单及预警阈值。建立健全县、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落实分级管理措施,确保了防御责任链条“无缝隙”。持续开展山洪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压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防汛措施,纵深推进风险隐患清理整治,筑牢水旱灾害防御根基。
强化防治基础,提升防御能力。坚持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强化监测预警系统运维管理,306个自动监测站上线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近两年治理山洪沟11条,新增自动雨水情监测站54站,新配简易报警设备1791台(套),补充防御警示牌、宣传栏468块,增发明白卡4万余张。构建了“群专结合”和“覆盖流域、视频到镇、监测到村、音频到院、预警到户、群测群防、迅速避险”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落细落实了“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措施,规范预警信息发布,丰富临灾预警“叫应”实现方式和手段,确保预警信息“发得出、收得到、看得懂、叫得应”,实现预警响应行动闭环,全面提升了基层干部群众风险辨别、自救互救、科学避险能力。
强化“四预”措施,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山洪灾害风险预报,深入推进多阶段多方式预警,夯实预警“叫应”措施,督促指导10县、134镇、924村及时修订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口袋预案,落实落细“人盯人、防抢撤”“两把锁”等措施,广泛开展极端情景下转移避险应急演练。6月18日,全省山洪灾害防御演练在我市汉阴县成功举办。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坐班制度,严肃值班纪律,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及时做好紧急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强化群测群防,做好警示宣传。建立了县领导包镇办,镇办领导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党员干部包群众的五级包保责任制体系,切实将山洪灾害防御责任落实到镇办、村居、住户。与村(社区)管理体系相结合,实现网格化管理。通过发送公益短信、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切实增强了各级防御工作的责任感和社会公众的自防避险意识,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山洪灾害防御水平。(供稿:安康市水利局)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