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柞水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破解发展瓶颈、培育经济增长点的“一号工程”,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创新招商模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来,柞水县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以“招大引强、延链补链”为主线,创新机制、优化服务,1-9月完成实际使用内资18.91亿元,同比增长83.24%,占全年任务的136.44%,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工作机制创新激发招商活力
柞水县构建“高位推动、全员参与、精准施策”的招商格局。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创新制定并实施“42745”招商工作法,集中力量打好招商引资目标考核、提质增效、改革创新、队伍建设“四场硬仗”,实行“周调度、月研判、季考核”机制,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
创新招商模式。推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组合拳,建立“策划—对接—落地—服务”全链条管理机制,2025年1-9月累计对接企业285家,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20.42亿元。
深化政企协同。深化以商招商赋能行动,全力支持盘龙、欧珂等药企投资新项目、拓展新领域,借助西冶集团和合元冶金等引进配套项目,激发“以商招商”磁石效应。同时,发动异地商协会、安康浙商会、邢台商会等资源,结合全员招商、市场化招商、科技招商、政商联谊、苏陕协作等方式,全面挖掘招商渠道。
产业招商推动集群化发展
围绕绿色食品、康养旅游、生物医药、现代材料、清洁能源“五大产业”,柞水县精准绘制招商图谱,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靶向招引“链主”企业。编制《柞水招商产业图谱》《投资指南》等,明确各产业链发展方向、重点环节、区域布局等,筛选上下游目标企业178家,成功引进华住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高端民宿集群,龙生生物科技投资2.5亿元打造植物提取物生产基地,终南山寨汽摩文化园、溪客野奢度假营地等2个项目建成运营,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
强化项目储备。深入实施策划赋能、跟踪落地等“七大行动”,建立“储备库—推介库—签约库—落地库”四库联动机制,做实项目前期、强化动态管理、实施精准服务,储备优质项目9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占比达60%。
创新招商载体。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赴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开展叩门招商16次,累计对接目标企业70家,邀请115家企业、协会来柞考察洽谈、对接项目。举办“乡党回乡发展大会”“大湾区外资企业恳谈会”等活动7场次,签约项目21个,利用乡贤资源引进项目占比达35%。
营商环境优化释放发展潜力
柞水县以“服务效能提升”为核心,打造“低成本、高效率”营商环境。
审批服务提速。认真落实“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和“六包”专班服务机制,开展“签约项目一线问诊”“重点项目手续办理攻坚月”等专项行动,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模式,审批时限压缩40%以上,15个签约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要素保障有力。盘活闲置土地14处、厂房9处,协调金融机构发放助企贷款4.24亿元,保障终南山泉技改等15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解决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等问题120余项,企业满意度达98%。
政策红利释放。落实《商洛市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二十条措施》《柞水县“五上”企业激励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新增规上企业5家,兑现产业扶持资金2.1亿元,惠及企业83家。
宣传推广扩大招商影响力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多措并举讲好柞水招商故事,传播柞水声音,展示柞水形象。
打造特色品牌。制作《柞水招商宣传片》《投资指南》,在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发布信息120余篇,微信公众号阅读量突破1万人次。
用好乡情纽带。开发“柞水乡情在线”小程序,建立在外客商名录库,聘请23名招商顾问,通过亲情招商引进项目6个。
创新线上模式。组织“企业话发展”“一周吃透一条产业链”等系列宣传活动25期,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签约意向企业18家。
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柞水县招商引资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以下短板:
项目质量与结构矛盾突出。“大而强”项目稀缺。在谈项目中,50亿元以上旗舰型项目为零,产业链核心环节项目占比不足30%,难以形成集群效应。产业研究深度不足。对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技术路径、市场前景研判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同质化竞争严重。项目包装粗放。项目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不充分、质量不高,缺乏专业性,难以满足当前投资者决策需求。
招商体系与市场机制适配不足。专业能力欠缺。招商干部在产业知识、谈判技巧、项目判断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招商队伍中具备产业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仅占23%,谈判成功率偏低,缺乏懂产业、懂政策、懂谈判的复合型人才。市场化运作滞后。过度依赖行政手段,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缺少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切入点,民营企业投资占比不足40%。考核激励单一。现行考核指标偏重“签约数量”,对项目履约率、投产达效等缺乏动态跟踪,存在“重签约、轻落地”现象。
要素保障与项目需求匹配失衡。土地供需矛盾尖锐。受生态红线约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占需求量的65%,特别是成片工业用地储备不足,多个项目因用地审批延迟开工。融资渠道狭窄。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抵押物不足、信用评级低等问题,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尚未破题。配套服务滞后。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企业综合运营成本高于周边县区15%-20%。
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仍有差距。政策兑现效率待提升。部分惠企政策申报流程繁琐,企业反映“政策看得见、拿不到”问题仍存。政企沟通渠道不畅。承担招商引资任务的少数部门,存在签约即完成任务的错误认识,对签约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不及时。企业家座谈会频次不足,企业诉求反馈响应时间过长。法治保障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履约等领域仍存在纠纷化解周期长、执行难度大等问题。
推动柞水县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制度规范,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规范地方招商行为。柞水县唯有以更大的魄力深化改革,以更高的标准优化服务,以更实的举措破解瓶颈,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坚持战略引领,构建全域招商新格局。强化规划统筹。对标中省市“十五五”规划,深入研究“五大产业”产业链构成、关键环节、区域分布和目标企业,全面梳理县域内闲置土地、厂房、校舍、村委会等资源,突出优势和价值点,编制《柞水县招商产业专项规划》,绘制更加精准的产业链招商地图,按图索骥、精准出击。创新招商机制。强化投行思维,成立县级产业投资公司,鼓励县属国有企业采取股权投资、资产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优质项目和投资主体,深化拓展资本招商。深化区域协同。主动融入西安都市圈,与高新区、经开区共建“飞地园区”,探索“研发在西安、转化在柞水”协作模式,建立税收分成、指标统计等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发展,分享发展红利。
聚焦产业升级,打造精准招商新范式。深化产业研究。联合高校智库编制《柞水县产业招商白皮书》,建立“重点企业数据库”“技术需求清单”,完善客商信息库、招商项目库、在谈项目库、要素保障库、闲置资产库,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优化项目生成。建立“招商线索对接-在谈项目洽谈-签约项目推进-落地项目服务”的招商引资项目“四单”管理机制,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组织专家团队对拟签约项目进行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双评估”,逐一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主体,防止项目流失。拓展招商渠道。组建专业化招商公司,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委托招商;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有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落地项目。
强化要素保障,夯实项目落地硬支撑。破解土地瓶颈。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专项整治,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建立“标准厂房+弹性出让”供应机制,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指标,多渠道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全力保障投资融资,搭建政银企沟通交流平台,设立产业引导基金,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柞水招商贷”专项产品,探索“股权质押+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金融“活水”持续浇灌实体经济。优化配套服务。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建设智慧物流园,为入驻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标准化厂房。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培养机制,健全招商人才选拔、使用、培训和考核,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深化改革创新,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提升服务效能。深化“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改革,实施“一网通办+跨省通办”,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全程代办,持续优化审批程序和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政策兑现。开展“政策找企业”活动,编制政策兑现指南,全面落实奖励补助、产业支持等各类资金支持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完善企业合规指导机制,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完善招商机制。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全县资源统筹和部门联动,激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自主招商、自我创新,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全域参与的大招商格局。(作者:任湘湘、张含 分别系柞水县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干部 供图:柞水县招商服务中心)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