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聚焦

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沟洫志》篇末总结中国古代水利史时强调:“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河即黄河。水滋养万物,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滔滔黄河,纵贯中国东西,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洮河、大夏河、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众多支流,流域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黄河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奔腾在华夏大地上,浇灌着沿岸的土地,恩泽着流域内的万物生灵。

水关乎生命。据气候学研究表明,距今约3000至8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的平均气温比今天高3℃—5℃,降水丰沛,植物茂盛,动物繁多,其中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的生存条件最为优越,动植物繁衍也最为兴盛。远古时代,人们逐水而居,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以其优越的生存条件,吸引着华夏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华夏先民仰观俯察——黄河流域四季分明的气候、春夏秋冬往复循环的自然现象、斗转星移的天文现象、自强不息的人类参与,很自然地就会将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生不息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于是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周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云腾雨施,品物流形,人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辅助天地创生万物,与天地合生生之德,这种观念既构筑了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构筑了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基础。这一切皆可溯源至以地理黄河为核心的黄河文明。

黄河文明中重视人类生存的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基础。据文献记载,黄河流域的炎、黄、颛顼、帝喾、尧、舜等远古帝王都以生民、利民为执政的根本价值追求。尧舜时期,洪水自黄土高原倾泻而下,泛滥成灾,下民其忧。在父亲鲧因治水不力而被诛杀的命运下,大禹继承治水之业,“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居外13年终克水患,保黎民无忧。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以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为务,这种以生民、利民为己任的使命担当,与山河大地气血之流通一样,创造着一种生之能量。这种能量可以带领人们凿通龙门砥柱山,掌握这种力量的人,为在百姓,利在百姓。

生存源于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都诞生于黄河流域,都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回应大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挑战,激励了中华民族为生存、为幸福生活奋斗的信心,构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梦想的动力之源。这种为了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之流变,使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不断地与黄河水患作斗争,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御敌于国门之外,铸就了汉唐盛世;使谦谦君子亦坚韧不拔,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作为古代世界上最适宜农耕的地域之一,地理黄河促成了以农耕为核心的人文黄河的成熟和发扬光大,从炎黄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从先秦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黄河文明绵延5000余年,从未中断。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之源,也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对构建中国文化体系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这种文明的开创性作用体现在以器物、制度、文化为核心的文明的所有方面。

中国古代影响华夏文明进程的大多数创新都诞生于黄河流域。据古文献记载,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尧等都创造了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伏羲结绳而为网罟,用来狩猎或捕鱼;神农制作耒耜,用来耕作土地;黄帝发明冶金术,冶铜铸鼎;尧“敬授民时”,制定历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黄河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人类命运与共、与万物和谐共生观念是黄河文明的思想基础,以此基础所建立的制度文明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大同制度,大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进行治水所示范的责任情怀,西周“敬德保民”的礼乐制度,汉唐时代民族融合制度的实践等,始终以民之生存、协和万邦进行制度建设,最终将所有华夏儿女凝聚为一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外侮,通过艰难求索,最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既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对革命的正确指导,也来自对古老黄河文明的现代回应。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远古时代的河图洛书传说,神农氏作五弦之琴,黄帝制衣裳,尧制陶器,仓颉造字,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安阳的甲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汉初黄老之学,汉朝史学高峰《史记》《汉书》,北宋理学之开创,汉赋和唐诗的大部分作品等,都诞生于或发生于黄河流域,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流脉络,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黄河文化是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翻开史册,朝代历经更迭,不变的是——善治国者皆以治水为重。治水关乎人民的生存、幸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治理黄河是治国安邦的首要大事。

黄河是忧患河。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深重灾难。从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大改道26次。黄河的每一次决口,每一次改道,不仅淹没无数村庄和田地,还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造成了不可计量的财产损失。

“黄河宁,天下平。”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冀鲁豫解放区治河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人民治理黄河机构,由此开创了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治黄事业,始终强调“黄河安危,事关大局”。我国先后开展四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建设了龙羊峡、刘家峡、公伯峡、万家寨、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还加强和完善了防汛防洪队伍组织、水文水情检测预报等系列防洪措施,使黄河实现了70多年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更多地造福这一土地上的生命。(供稿:陕西黄河壶口文旅公司)

责编:卓西玲

编辑:李欣阳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