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面包车出集镇,走了约一百米的柏油路,便驶向一条乡间小路,车随山势盘旋而上,由于近期降水较多,这条新修不久的公路,到处都被冲的满目苍夷”。
今年3月12日,随镇上组织的植树活动,再次走进塔尔沟,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这段话,这是一位曾经在江口回族镇工作了近十年的青年干部刚参加工作不久到塔尔沟下乡,回来写的一篇关于工作纪实散文《走进塔尔沟》的其中一段,距今已经十四年了。
其实,像我们常年居住在山区且工作在山区的人来说,对于沟是不陌生的,也是不大感兴趣的,我们可能更感兴趣和向往的是草原和大海,正如钱钟书在《围城》里写婚姻一样,外面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但当时听他说,他之所以来江口工作不久,就迫不及待要去塔尔沟里看一看,并非单单是因为它和佛教名寺塔尔寺名字相近,而是因为这个地方直线距离,离镇中心非常近,却要花上40分钟才能到达,现在里面新修了一条路,到集镇只要10分钟,他说他想去看看变化。是呀,尽管当时的路况没有现在那么的好,但足以满足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甚至还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道路,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塔尔沟可不只是有路了。
陕南的春天,乍暖还寒,可能是离秦岭太近,虽已是三月天气,在清晨时分,还有些许凉意。随着晨曦的微光刚刚露白,回乡古镇的喧嚣还未开始,伴随柳絮飘扬和鸟鸣山涧,走进塔尔沟,沿途所见皆是风景。驱车从210国道行至江口回族镇境内,到达永安大桥的北端,开始从国道驶向山间小路,摇下车窗放慢车速,可见盘山水泥路随山势蜿蜒而上,田间地头上蜂飞蝶舞,苍松翠柏间桃花点缀,近处核桃板栗林木成片,远处山头云雾缭绕,宛如诗意长卷,令人心旷神怡。行至山间的第一个宽阔处,便到了江口烈士陵园,这里是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大批的党政机关单位、社会团体、游客来此接受党性教育和参观,下车便可看见三烈士纪念碑矗立云天,雄姿巍峨,“骨埋秦岭传千古”的题词,更是让历史的重量沉入到每一寸泥土,相比前几年,现在还多了展馆、烈士群雕像、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驻足深思,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继续前行,山路依旧蜿蜒,但相比之前过了一道湾还是一道湾来说,如今路更宽了,花更艳了,人更多了。随着离垭口越来越近,远处的建筑开始变得模糊,但视野却越来越宽阔,你会觉得刚才来时陡峭的山路,此刻也不算什么且被你远远的抛在身后,随之而来的是心情更加澎湃,更想加快步伐探寻更为神秘的地方。话说间,沿途的观景平台,正中你意,木楼观望台稳稳挺立风中,木头搭建的秋千随风摇摆、供游客休息的桌椅板凳置身花草间,鹅卵石铺满的小道上篱笆栏杆古朴自然,迫不及待站上俯瞰整个小镇,美景尽收眼底,回汉混居的小镇静默如诗,山峰层峦叠嶂秀美壮丽,旬河之水柔美缓和向南流去,盐店街的老屋和青石板路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子午古道遗址与你对视相望,山风吹过,恍若盐帮驼铃的残响,一时间,会使你思绪来回跳转。
“你好呀!”过路的老乡突然向你问好,才会把你的思绪拉回现实,如果你很健谈,便可寻一处石凳坐下来,听老乡给你讲讲江口的故事,民族美食、人文风情、乡土文化张口就来,亦或是时政话题、社会热点,也不在话下,现在网络发达,短视频盛行,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宽了,早也不足为奇,此处更是常有游客前来打卡拍摄视频,或是拍摄风景,或是推销当地土特产,总之,曾经的泥泞的羊肠小道,早已充满现代化气息。
再往前行,便达到了山顶,透过泥土的芬芳和花香,向垭口的另一边放眼望去,才是别有洞天,忍不住会背上几句《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房屋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停车步行,从垭口向里走去,蓝天白云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小山坳里宁静祥和,鸡犬相鸣中炊烟袅袅,这里便是塔尔沟人们居住的地方了,虽然现在路修好了、水、电通讯都跟上了,但当地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古朴勤劳的品质。可见院角的竹制、铁器农具早已被岁月磨得光亮,成片的核桃板栗林里,种满了天麻、猪苓等中药材,牛羊遍布山野,当地群众说每到果木成熟和药材丰收的季节,这里才热闹,大量的外地商贩开车上门收购,不出家门便可出卖农产品,省了力气,日子也宽裕了,家里买了汽车,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子,只言片语的随口讲述,足以撼动人心。
夕阳西下,站在塔尔沟的垭口再次回望两侧,一边是集镇的喧嚣,一边是深山的静逸,一边是烈士的悲壮与一边是村民的坚韧,共同勾勒出秦岭腹地的独特画卷,承载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与其说当年的路,将闭塞的桃源与广阔天地相连,结束了塔尔沟人民肩挑背扛的历史,那么现在的路,就是你开启探索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一场文化旅程。
有时候,真正的风景不在远方,在你的心中。(李鹏)
责编:谷可
编辑:韩婷